基于核心素养思想指导的课堂观课思考
--以北师大版五年下册《分数乘法一》为例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马山头学校 丘燕飞
联系电话:13530596234. 邮箱:392912018@qq.com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有聚焦关键能力的思维,有落实每个关键能力的措施,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必备品格的态度,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微变革,为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讨论不断,但还是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孙晓天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核心素养— —推动数学课程深入改革的杠杆》,在报告中他鲜明地提出了数学课程发展的“底线原则”:数学课程的发展不仅需要方向和愿景,也需要不可或缺的底线,二者缺一不可。
围绕一个视角进行课堂观课,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观课水平,为执教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改课策略,让观课更聚焦,评价更科学,研讨更深度。3月28日下午梁冬梅老师上了节光明新区的研讨课,课题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册《分数乘法一》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乘整数,这是一节分数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解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笔者尝试从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及教学创新这三位维度进行观课,以此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养成必备品格需积累
数学学习需要积累一定的数学学习品质,才能高效获取数学知识,在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性中间搭建一个平台,而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地将两者沟通起来,在《分数乘法一》这节课中,梁老师很注重学生以下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表达等。这些一点一滴累积的品格将为今后数学学习发展奠定学习品格基础。
(一)勤于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解决课本中两道例题时,都采用大问题,大空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明确,给足思考时间,给以一定思考空间,着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数学最基础的品质。
例如: 在解决第一问题: 一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 ,3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求: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子上。解决第二问题:一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3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求:先列式再计算,把你的计算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交流。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使思考有了方向。数学学习如果缺少自主独立思考的含量,学生将无法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会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技能。
(二)乐于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维从动作开始,因此,数学学习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解决第二问题:一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3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求:先列式再计算,把你的计算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交流。这时候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
(1)画图法: (2)加法: + + + =
(3)用乘法: ×4
三种做法虽然有思维的优劣,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所得。学生乐于实践,恰好找到了学习的起点画图法,找到分数乘整数的支撑点就是分数的加法。实践出真知,数学学习需要在动手实践的基础构建起不同算法的相同点,为解决分数乘法算理找到了支撑点,数学就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动手操作实践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方式一,也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必备品质。
(三)善于合作
核心素养就是要为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社会是个高度合作的共享社会,一个人智慧高度有限,需要彼此互补,彼此促进,才能成就个人发展的高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梁老师这节课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上,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合作学习,要求先列式再计算,把你的计算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交流。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把问题设在关键处,合作交流在难点处,这样的合作才能生成新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 ×4的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要让学生说得清,道得明,不至于让算理走过场。
(四)敢于表达
小学低年级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积极发言的氛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课堂上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就更少,这似乎是一种不正常的常态。这一现象不改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无法找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在梁老师课堂上,学生性格率真,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在学生解决第一问题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1÷5×3,意思是: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 1÷5=0.2,0.2×3=0.6=。出现另类答案,梁老师也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想法,并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及时表扬学生爱思考,敢于表达自己想法。在课程结束前,梁老师再次让同学们聚焦这种解法的意义,这样既保护了敢于表达想法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同学解决问题的高度。
达成关键能力有妙招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研究表明,仅有1%的学生今后可能会成为专门的数学研究者,29%的学生将来会继续使用数学,70%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不会再使用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我们数学课堂应该在达成学生关键基础能力上下功夫,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关键的能力需要落实,每节数学课堂教学都需要聚焦在最核心、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落实上。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去达成这个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或形成基本技能掌握,为学生数学发展积累学科最核心的基本能力。
《分数乘法一》需要落实的关键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这个关键能力具有基础性,又具生长性,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乘分数法则的基础,在它基础上可以生长出新的知识点。为了达成这个法则,梁老师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策略落实该教学关键点。
其一是寻找知识的原点
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梁老师结合马田小学“奔马”校园文化,改编例题,一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3个“马”字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改编题使得学习内容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为达成分数乘整数法则学习提供生活原型。
其二是搭建知识的起点
斯苗儿老师在《经典课的改进的视角与实践》提出:课改要基于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障碍的研究,成长中的课堂,可以不精彩,但必须有思考。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就在课堂,课程改革某种程度上就是改课,改课的关键是读懂学生。课堂的精彩属于学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梁老师这节课依次呈现出了这节课中学生在探索解决例题的基本做法,分别是第一层次的画图理解,第二层次的用加法解决问题,第三层次的分数乘整数。这三个层次的做法既有共同点:结果都是表示3个五分之一是多少。其中画图法是第二、第三种算法的起点,三种算法需要依次呈现,做到数形结合。因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理解的起点不同,为计算法则的突破,为不同的起点的学生找到了知识的起点。
其三是构建知识的支撑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思维有时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思维可以跳跃,思维的过程用语言描述是件难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梁老师通过互动交流方式,结合精心设计的板书,完整地板书出算理,为突破算法找到支撑点。算理板书如下: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数学算理教学更是个慢艺术,需要我们放慢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去揭示算理,等等被思维落下的孩子们。
其四是归纳知识的共同点
通过从直观到抽象符号表征,学生顺利地完成一组题练习,学生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计算法则。
为了落实分数乘整数计算的法则这一关键数学能力,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关键点展开教学活动,从学法设计、教法选择,教学策略、练习设计、板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达成这个课的关键能力,只要师生目标一致,思路清晰,达成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就会迎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春天。
三、构建系统知识求融通
首都师范大学陈树杰教授指出:“系统的知识才能形成学生的智慧”。关键能力是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设计系统对比练习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学生学完一个知识后,适当归纳,系统整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很有必要。梁老师设计这组系统对比练习,及时沟通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的异同,最后的追问:算式结果中的6表示的大小一样吗?(乘数中3表示的计数单位不一样,6表示的大小也不一样),对6的解释回归到了计数单位异同上来。
例如设计思考题:下面三组算式,算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在计算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3×2= 0.3×2= ×2=
30×2= 0.03×2= ×2=
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教育目标上的加法,而是目标更为精准的减法。其核心素养的精简整合,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这些都需要我们走出去学习,静下来思考,坐下来梳理,站起来实践!
参考文献
张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会会议综述。小学数学教育.2017.3
【作者简介】
丘燕飞,男,40岁,本科学历,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教学处主任,光明新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王栋昌名师工作室成员,国培班学员。曾荣获深圳市说课比赛特等奖、深圳市光明新区首届“年度教师提名奖”和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多个省市区课题研究,10篇文章在CN刊号的教育杂志发表,多次受邀到外区上示范课及讲座。
联系电话:13530596234.
邮箱:392912018@qq.com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学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