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 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王占新 发布时间: 2019-10-18 阅读:( 4725 )  

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 转变学生思维方式

——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创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的研究却论及极少。本文就初高中数学教材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够对同仁们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畏惧感  差异性  自主性  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基础阶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但是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初中生来说,在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感觉枯燥、泛味、抽象、晦涩,犹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中学生思维上的衔接问题,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的教学体会,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一下有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学的差异

1、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知识比较浅显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只要记住一些相应的公式,加以大量的练习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相比之下,高一数学教材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而高中教材实质是对初中教材的一个细化,和深化的过程,其中的一部分知识都是在初中浅显的定理、定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比如:二次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等。都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的锐角三角函数上的一个升华。

2、从教学的方式上来看,初中的每节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少,学生只须围绕一、两个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训练, 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定。而高中的课时较少,课堂密度大,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每一课的时候,要转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变老师教学生学, 转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种氛围中来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假大人”状态,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时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自觉性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很放心,不敢大胆放手,因而在教学中一要扶、二要逼,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慢。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高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4、学习方式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只要我做大量的习题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还有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没有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使之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对策

基于以上的几点,针对高中教材、教法及学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      作合理铺垫。比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先复习初中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特征,及其性质,而后再过渡我们再深入的研究二次函数所具有的性质,这样保证了知识系统性和延续性。

2、 精心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而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在讲解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密度难度及作业量猛增,极易形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同时学生也有强烈愿望。教师应对学生方法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指导,学法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2)教给基本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4、培养自学能力。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1)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读课文。课前学生对定义、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生过程。带着疑问去听课,听课后再读,以体会教师所讲内容。如奇函数定义中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读课文时体会这个内容在定义中是如何体现的。阅读时弄懂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2).听课。听课方法上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包括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例题的解法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思”包括勤思、善思、深思、反思。“记”必须服从“听”,“记”好要点、疑点,解题思路,教学中需要学生记的地方,留存时间让学生去记。

(3).作业。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作业书写,做到规范化严谨化。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开始可有意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特别是在进行证明充分性以及必要性时要求学生能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的步骤。

(4).小结。变教师的课堂小结为学生的学习体验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互相触发共振,例如:代数定义及立体几何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改由学生小结归纳,以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自觉进行转化。单元小结要指导学生列出相关知识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标出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使所有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形成好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解一些类型习题,进行再反馈,归纳解题。

     总之,高一的数学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学习方法的一个基础阶段,有了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究。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