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各地工作室动态

用“心”出精品 异“构”展个性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研研修之感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10-12 阅读:( 7137 )  

5da18162821dc.jpg

谌艳丽,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吉首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益阳市谭文淼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安化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执教14年,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带六届高三,教学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3次,省级一、二等奖3次,同时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次、省级课题研究3次、县级课题研究1次。辅导的学生作文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获优秀辅导老师奖5次。参与编辑《走进安化黑茶文化》一书。

用“心”出精品  异“构”展个性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研执教之感

工作室学员、安化二中  谌艳丽


金秋数九月,硕果满枝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在广东清远市清新一中举办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学研讨会,更有幸成为一名同课异构的执教者。参加这次研修会,我收获颇多,最主要的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下面,我将从《归园田居(其一)》授课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以及课后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这次研修之行的一些感悟。

一、课前打磨心路历程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诗作中的典型代表作,包含了其田园诗歌的所有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风虽然朴实易懂,但是蕴含内容丰富,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授课方式,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鉴赏诗歌的兴趣。

这是一堂异构课,又有“生涯规划”渗透其中,无形中给备课加大了难度。为了很好地体现同课异构的特点,同时也为了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在备课时,我不仅查阅了很多资料,而且还进行教学打磨,设计了五个德育版本穿插其间,做到了用心备课。

版本一:关于舍与得的课文建构。陶渊明从官场回归田园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离开官场,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富贵(最起码衣食温饱不用愁,还有节余酿酒)权利,这对陶渊明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这也是一种舍的表现。从陶渊明舍官入林可以看出,这种选择让他的心灵得到放飞,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于是本人从舍与得方面进行课文建构。

版本二:关于陶渊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课文构建。根据课文《归园田居(其一)》所处单元导读的要求,个人认为赏析诗歌应该进行反复吟诵,因此在构建时加大了读的力度,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情感。然后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的问题。在此之前补充了陶渊明辞官的直接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辞官后的最后结局(在饥饿病痛中死去)。最终目的是想引导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感悟。通过分析,让学生们认识到陶渊明是敢于用行动和文学作品表达对官场不满的勇士。但是这种勇士没法立足现实,陶渊明为了追求个人自由,任性辞官,是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个版本有点大胆,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

版本三:关于陶渊明作品的美学价值课文建构。为了做好这次课文建构,我搜集了资料,也查阅很多书籍。我查阅了李泽厚的绝版书《中国美学史》,想从中得到陶渊明作品的美学价值;也拜读了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甚至还阅读了《六朝那些事》,希望了解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我还搜集和观看了很多视频资料,学习了优质课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个版本把控难度出奇的大,对美学知识要求也特别多,我最后选择了放弃。

版本四:关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课文建构。看了很多教学视频,也了解了其他语文教师上课的课堂模式,特别是听了学校请来的专家关于新课堂构建的讲座后,我更加觉得自己有时备课是在闭门造车,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执行。因此,我开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种课的导学案非常重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题目也得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探究题目是这样设计的:问题一,这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可以看出诗人带着何种情感在描绘?问题二,陶渊明真正走向田园,除了热爱田园,可还有其他原因?(请从诗里找答案)问题三,陶渊明人生的两次重大选择,对你的求学生涯有什么启示?试教完后,其他都还满意,发现第一个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怎么答。这种模式的问题必须预设学生的思考角度,答题方向。

版本五:关于从学生角度设问的课文建构。随后,我开始思考设计探究题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对于上惯了常规课堂的我来说,怎么可能在一个星期内完全改观?课堂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尽量少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学生思考探究,可毕竟是头一次,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于是又一次选择放弃。不过后来有学生居然跑来告诉我,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他们喜欢。这点,让我感动和欣慰。有了学生的鼓励,加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我越来越觉得同课异构课的目的不应该在课堂,而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我应该研究更好的、更适合学生们学习的课堂模式。于是,我又一次地全部改版成为了上课的最终版本。

二、授课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终版本定下来后,我也没做过多的审度和修改,自我预设效果应该不错。从后来的授课效果来看,整体还挺不错的,这点我个人深感欣慰。

其一,这种教学模式利于学生发展。在课堂上,不太熟悉的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我的教学中,说明此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有他们思考和参与,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加之朗读时的示范引领,学生朗读积极性也颇高,一时间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我增加了满满地一份自信。我知道,教学是个长期的常态过程,展示只是一方面,更多的一方面应该是课堂内容的师生通感。就像胡立根老师说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生疑——探疑——释疑”的过程。“疑”是整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只有先让学生参与才能有下一步进展。这一点我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思考问题也深入。

其二:这种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贯穿生涯规划“陶渊明最初来自哪里?他的第一次规划是做何事?为什么要离开?第二次规划是做什么?他可满意?”。虽然看上去问题有些牵强,可细致想想,人们在说话做事前其实总是设计规划一番,能够简单的几个设问,让学生快速地抓住整首诗的线索,从诗文本身探究规划意识,这应是一种比较好地设计方案。

其三:这种问题创设合乎情理并有高考高度。当前高考材料题一般关注现实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立足当下。这一设问无形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这一理念。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个人觉得最得意的版本,也最终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是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做得不是很足。课文分析讲解到字词理解时,“颠”等字的解释,对学生理解诗句和课后默写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里耗时长,却忽略了粤教版不同于人教版,很多字词书上已有解释。

二是对课堂把控度还远远不够。因为是合作探究的模式,所以一味追求学生质疑,探疑,释疑。发现时间不够,内容推进不快,心急之下打乱了授课顺序,总结不到位,逻辑思维出现牵强混乱现象。

三是探究题设问没考究学情。我当时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能够立足当下,关注现实。探究题应该是学生有所得的一个环节。却最终因为教学进度推进慢,入题慢,使课程的主题被冲淡。

三、课后的感悟

经历过这次同课异构式授课,我真正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同时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悟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想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归园田居》的解读。一个月一堂课设计了五个版本,个人觉得每个版本都可以继续改造成一个精致的教学设计,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最后的小组合作模式,虽然我的课堂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可是我发觉这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个模式,我会为此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感悟二:学无止境,教学模式一直在路上。感谢首席名师们为后辈学习成长所作出的努力,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样高质量的盛宴。同时,时代在变,学习永远在路上,多学才能多思,才能多得。路漫漫其修远,吾将继续努力。

5da181aa2c00e.jpg

5da181b97cf89.jpg

    原文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原文链接:用“心”出精品 异“构”展个性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研研修之感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