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三届年会 - 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协作进取励学力行 务实求真互促共赢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袁虹 发布日期:2020-01-06

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  袁  虹

袁  虹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名师,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数学教育学会理事,现任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教研室主任,中学数学教研员。

自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秉承教育使命,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工作指南》,我们认真履行相关规定的各项职责和要求。在广东省教师发展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部的指导下,在深圳市教育局和坪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以名师团队为引领,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自主与合作、总结与提升为形式,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先导作用,落实“做教研、建资源、带队伍、出成果、育名师”的工作目标,依托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创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一个科研型、实践型,互促共赢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共同努力,为广东省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活水”,同行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努力使工作室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协作互动的场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窗口、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的中心、教研成果展示推广的平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年多来,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方面从提高工作室成员学员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修养几个层面入手,促进每一位成员学员提高;另一方面,面向广大教师组织开展培训、研修和观摩等活动,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工作室的组织建构

(一)健全机制,搭建平台

为确保工作室有序而又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了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拟定并集体讨论通过了《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工作条例和管理细则》、《工作室主持人职责》、《工作室成员职责》、《工作室学员基本素养要求》、《工作室公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工作室成员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外,须遵守工作室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同时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工作室每位成员的特长,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和工作行事历,每位成员按照工作室的要求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每学期有计划、总结,并按照计划检查落实。工作室坚持“名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落实了以学习研究数学新课标、新课程以及构建有效课堂新模式为导向的教研工作思路。为搭建更广泛的学习交流平台,扩大教研的辐射影响,创建了工作室QQ群、微信群,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在线交流、研讨、答疑、论坛等。为提高团队成员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工作室制定了学期学习计划,明确要求每位成员自学研读,同时,实行自学、集中学习、网上学习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工作室以创新为主旋律,立足学科实际,要求学员推出一堂有价值的研究课,上好一堂示范观摩课,举办一场专题讲座,完成一篇或一个小课题研究论文,完成一个微课,公开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把自己锻炼成为会上课、善交流、能反思,具有良好新课改理念的思想型、自主型、学习型教师。努力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教师的益友”,实现“师德规范出样板,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培养教师出经验”的目标。

为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工作室逐步完善工作室成员、学员的年度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室成员、学员专业发展档案,精心设计个人简介、电子档案目录、教师专业发展全景记录、个人积累、教学研究、课堂风采、现场发言、名师追踪、小课题研究等多个栏目,指导工作室成员、学员制定个人规划。并从学习反思、公开课、论文、课题等方面对工作室学员进行年度考核。

(二)组建团队 专业引领

1.团队概况

(1)工作室专家顾问团队有12人,有国培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何小亚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员吴有昌博士,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张文俊博士,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章飞教授等。

(2)工作室入室学员10人,其中深圳市6人,深圳市对点帮扶的汕尾市2人、河源市2人。工作室助手2人。

(3)工作室架构:专家顾问——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网络学员,工作室10名成员各组织一个十人以上的团队,发展为网络学员,目前网络学员100余人,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与交流活动,引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室采取“实体+网络”工作模式,实行专家顾问团指导、主持人引领,成员与网络学员组团队,学员分组合作、交流三级管理。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进一步挖掘区域数学骨干教师蕴涵的潜在资源,指导、促进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在学习、交流、研究中成长,并向区域教师辐射。根据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工作室以互动交流为主要模式,以合作科研为途径,以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教师的整体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搭建展示、交流、提升的立体化平台,引导工作室每一位教师形成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提升职业素养,体验职业幸福。

5e13f767ca6ef.png

(三)分层规划  自主发展

5e13f77ce8eb0.png

工作室工作就是要使教师的专业获得真正的发展,一切学习、研究、实践、竞赛等活动都要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来设计,切实际、重实在、求实效,因此,要依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分层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急功近利,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以实现“打造一支团队,带动一批骨干,影响教师群体,整体推进,共同提升!”的宗旨。

我们把专业发展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反思、每一次活动中,把工作与发展融为一体,使专业发展深深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而不是在工作之外去搞专业发展。收集和发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给教师提供帮助,消除困惑、解决问题;学员教师要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研究,解决真问题、自己的问题。使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理想目标和动态过程,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定期进行修正和完善,使规划契合深圳市教育规划,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真正实现专业化。 

二、工作室工作路径和策略

(一)工作流程

5e13f7a754141.png

(二)学员培养路径

真正的名师源自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工作室学员年龄轻,教龄短,实践少。所以本工作室聚焦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引领学员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感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研究中感悟精妙的教学技巧,在实战中体会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细节设计中品尝教学艺术的真谛,从而形成个人独有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5e13f7b7d5c0a.png

(1)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初中数学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以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教材分析、课例分析、微课开发与应用、优化教学案、教学反思为突破,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厘清初中数学主干知识的逻辑结构,揭示初中数学内隐的数学内涵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2)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初中数学课程实施过程研究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让教师在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智慧。

(3)开展“数学教育论坛”活动

以教学月为活动单位,每个月提出一个主题,组织这些教师围绕主题开展沙龙讨论、发表议论、撰写相关文章、制作相关课件、编制相关数学问题…,…等,并形成相关的文本形态或电子版形态的成果。并在其中发现典型,推广鲜活的教学经验,切实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指导能力。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1.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工作斗志

(1)具有高尚的师魂——做一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有责任感,有人格感召力的教师。

(2)具有丰厚的底蕴——做一个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储备;掌握数学教学先进理论的教师。

(3)具有灵动的智慧——做一个具备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思想的个性化教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人,富有批判精神。

(4)具有不竭的创造力——做一个擅于思辨、不断创新的教师。

(5)具有较强的研究力——做一个善于通过研究、反思、总结,进行自我觉悟和提升的教师。

(6)具有广阔的视野——做一个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的教师。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必依。

(2)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解“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的基本理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改进教学,是教学具有创新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教学基本功。工作室针对个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必读书籍,认真研读,增强自身素养。工作室学员认真研读教材,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并领悟同行及专家们的先进经验,积极与专家们交流,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努力寻找到突破的路径,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工作室学员人人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性总结,促进提高其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认真搞好课例研究。以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同课异构”为形式,提供高质量的观摩课、研究课,组织教学策略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课堂观察研究活动,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抓好微课建设,团队微课设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4.拓展发展渠道,提高反思能力

(1)举行专业成长交流会,根据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认真总结,并通过交流,让培养对象及更多的教师分享其中的经验,并督促骨干教师,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不断完善,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2)写作应成为工作室成员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读书要写读后感,交流要写交流提纲,观摩要写观课收获,教学要写教学反思,研究要做探究发现记录,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随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撰写教学随笔,提高教研能力。每年要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努力成为本学科新秀,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 

(三)工作方式与行为

特点:常规活动+专项活动。

1.常规活动

紧紧围绕市、区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强化工作室制度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转变观念,立足常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加强队伍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中高级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加强骨干引领和梯队培养。通过开展各类教学研究、研讨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潜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并形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过硬、锐意进取的“学习型”教师群体。

(1)利用“工作室QQ群”组织教师积极进行日常交流。

(2)开展青年教师课堂达标活动,积极做好新教师的带教工作,要求师傅教师每月至少听被带教师2节课,徒弟老师每月至少听带教老师3节课,师傅教师要求有听课记录和指导意见,徒弟老师要求有课后反思;

(3)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磨”等教学研讨活动;

(4)开展区、校教学活动,加强交流、探讨,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

(5)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教学基本功等各类教学竞赛。积极参加区各类名师评选。

(6)专题报告、讲座;主题论坛;外出学习考察;课例研究(听课、评课,问题研究);艺术鉴赏、才艺学习;… …等等

2.专项活动(包括网络学员)

(1)对教龄0-5年的教师组织开展的内容

①写一篇教学叙事的文章;

②写一篇教学设计;

③上一堂汇报课;

④制作微课一节。

(2)对教龄6-15年的教师组织开展的内容

①写一篇有反思理念的文章——抓住教育的契机;

②上一堂有创新意识的展示课——指定课题或自己选择课题;

③才艺特长的展示——自选项目;

④组合团队制作系列微课。

(3)对教龄16-25年的教师组织开展的 内容

①教育随笔---佳作奖;

②原生态随堂课---课堂风采奖;

③才艺特长的展示---创意奖;

④教育教学论坛、专题讲座和题库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奖。

(4)对具有天赋的教师:为其营造专业发展氛围,创造专业发展条件,提供宽裕的时空,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通过上网、查阅文献资料、行动研究等方式,配合做好工作室的培训工作,将自己学习情况及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完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全景,整理充实专业发展档案,对照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规划。

(四)学员培养策略

5e13f7da0f55b.png

三、确定有价值的研究项目

   名师工作室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才能起到重要作用,制定有价值、贴近教学、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研究课题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室研究课题为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ybfz4102 )“互联网+微课程有效支持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作为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大班制下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与教师无法个性化辅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课后学习和大班额下的课堂学习中,如何适时地提供学习材料、如何加强学习指导,一直是一个难题。微课的出现,可以适度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工作室聘请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章飞教授指导,对初中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实践与探索。记得刚接触微课时,对录制方法感到困难,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曾为如何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如何营造场景感,如何设计出适合学生而又受学生喜爱的微课而苦苦思索;为如何改变“观看---接受”式微课大费脑筋。如今,团队有老师自豪地说,当别的学科老师为设计制作微课而烦恼时,常常听到有人说,不会,问数学组的老师,他们一定会。那神情、那语气,特自信,充满了成就感。

是的,微课设计的背后,是老师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理解和精细思考。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王罗成颇有感慨地说:在章教授和袁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研究设计微课,制作微课,应用微课。通过微课这个抓手,老师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对我个人而言,不仅掌握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相关技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深深的影响了我。每堂课我都能反思教法,关注学法,微课也被我应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评为坪山区优秀教师,获广东省数学论文竞赛二等奖,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市、区级微课、论文、教学竞赛一等奖。

青年教师郑王炜也深有体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易错点?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都是选择微课内容时需要考虑的,这个过程,让我对课标和教材有了更深层次思考的机会。从以前的教教材,到现在能够通过研究课标,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如何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怎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自主学习?在专家引领和帮助下,我反复修改微课脚本,不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再创造。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设计微课使我的创造力得以激发,也使我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几年来,我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效果都获得了提升。

显然,微课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团队也取得了骄人的微课研究成果。

2018年7月,团队开发的《初中数学微课》遴选为深圳市 “好课程”。数字课程《初中数学微课—典型问题解决策略》由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团队开发的教师培训课程《MOOCs背景下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为深圳市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在南京、南昌、广州、韶关、汕尾、百色等地市及深圳市的罗湖区、龙岗区、龙华区和多所学校培训交流。团队成员近年获得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5项、深圳市微课大赛一等奖39项。2018年,在广东省初中数学重难点微课资源征集及数字出版活动中,经专家评审,袁虹名师工作室以最高分获得相应资源组的承建资格,被聘为资源建设团队。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设计的微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深圳市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的数学换作谢莉老师教了,她的课堂上或课后,甚至课前,时常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鲜的学习材料——数学微课。别小瞧这些小小的微课,时间不算长,却总能找准我平时学习易出错或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而且,老师还会把它们挂到班级QQ群共享,方便大家下载,随时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复习巩固,谢老师还和别的老师一起给我们组织了微课制作社团,我们不但学会了自己制作微课,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呢。

在学生访谈中,深圳市坪山中学的一位学生说:我从小学数学就头痛,现在有了微课对知识的详细讲解,观看后我一下就觉得思路清晰了好多,学起数学来更加容易了。微课研究,并不能局限于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将微课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其更多的教学效益。为此,我们摸索出“微课+微信”、“微课+云平台”、“微课+平板”等自主学习模式,尝试用“任务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又通过“任务单”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在这些探索基础上申报课题“区域推进初中数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2018年立项为广东省信息技术重点课题。                                                                                                                                                                                                                                                                                                                                                                                                                                                                                                                    当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微课”的方式,通过教与学的重构,研究不同教学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资源的有效性,形成“互联网+微课”课堂的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问题,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但,我们相信,且行且研究,一定可以探索出一片“互联网+”时代微课运用的新天地!

四、跟岗研训  全方位提升

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和工作室主持人袁虹老师的周密安排,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自启动以来共开展了两次系统的跟岗学习活动。

第一期跟岗活动预备会于2018年10月21日召开,袁老师就第一次系统的跟岗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活动时间从2018年10月29日开始,持续到11月7日结束,为期十天。

本次的跟岗活动虽然筹备时间很短,但是整个活动的层次之高,内容之丰富性,实效性之强无不让大家受益匪浅。首先是工作室的破冰之旅,袁老师和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整个团队藏龙卧虎,各有所长。会议要求大家从教学成长、教研成长、教学管理等三个方面确立目标,力争通过认真参与三年的工作室研修,能够让自己和自己的小组网络学员都能在专业方面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干货从第二天开始相继登场,先是参加了袁虹、骆文娟、袁朝川、郑生、江少佳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扎实的听课评课,特别是北师大版教材主编马复教授站在主编高度的评课让大家叹为观止。下午则是马复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专题讲座,马复教授从数学教学设计的确立目标、分析任务、了解学生、设计活动,评价结果这五个基本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带给老师门深深的思考与启发。袁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则是《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实践探索》专题报告,从微课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微课的分类及微课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一一向老师们作了介绍。

后续的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会深入到工作室培养对象的学校开展,结合光明区长圳学校的课题研究实际,为学员们开了一个课题研究现场会,让大家不仅有理论的指引,更有切身的课题研究体验。

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地位举足轻重,教师的主战地是课堂,因此本次光听评课就有六节,涵盖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校,让大家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评课环节更是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功底和水平。

本次跟岗的压轴大戏是以工作室为主体承办的国培计划(2018)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省外研修班交流活动,由工作室助手王罗成老师带来的一节题为《用相似玩转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复习展示课拉开帷幕,到工作室培养对象郑王炜老师的数学科组建设经验分享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第二期的跟岗活动于4月16日启动,如果说上一期的跟岗以学习了解为主,那么本次的跟岗更倾向于实践,工作室成员轮番上阵,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从郑王炜、周未的《分式的相加减法》综合练习课,到罗小慧执教的《因式分解》,谢莉老师的复习课《相似三角形复习二》,再到鲜琳老师的《定角对定长问题》专题课,各有千秋,特色尽显,大家在展示的同时也更好地增进了学习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本次的跟岗袁老师请来了深圳市数学教研员和各区的教研员直接参与听评课,让大家在大咖们的评课中领略智慧,享受课堂。

每一次的跟岗机会都是那么的难得,每一次跟岗的机会都是收获满满,这种现场工作坊式的研修定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更大的提升。

五、摒弃浮华真教育  爱心送教寄真情

为充分发挥新一轮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乡教育相互联动和促进机制,提升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积极响应,主动而为。自2018年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袁虹的带领下,工作室利用精诚团结的自身团队和开发的微课资源优势,开展了名教师示范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多样的送教下乡活动。其中,在深圳市对口的帮扶学校广东陆河县、广西田东县、汕头等地组织3次大型的区外送教送培送资源活动;在工作室的驻扎地深圳市坪山区,在主持人袁虹老师的率先垂范下,学员钟志强、万圆梦等教师在坪山区龙山学校、培英学校深入开展下校送教活动,累积开展示范课30多节,将团队成员协力精心打磨的优质数学课例送到民办学校课堂,较好实现了名师帮扶薄弱学校“带队伍、建资源”的初衷,多维度提升民办学校数学教学教研水平。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除了提升帮扶学校数学教师专业水平,得到送教帮扶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外,工作室也历练了队伍,潜移默化地促使本工作室成员在被学习中快速成长。

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秉承“精心筹划、周密部署,精益求精”的送教理念,在一年的时间里,高密度组织、参与各级各类送教下乡活动。 从2018年5月15-18日的广西田东进行送教送培,到2018年6月1号的坪山区龙山学校、2018年12月21-22日陆河县四所学校的送教送培送资源,再到参加2019年4月25日的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组织的汕头市7所中小学送教交流活动,一件件、一桩桩,仿佛依稀就在昨天。这其中,汕尾市陆河县为期两天的送教送培送物资活动是最丰实的一次送教活动了。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在工作室主持人袁虹老师的细致指导和工作室全体学员的积极协助下,我们出色圆满、高效地完成了两节示范课展示、一个主题讲座的送教活动。在此期间,工作室主持人袁虹老师和两位学员一起来到入室学员罗翠萍老师所在的河城第二中学,和学校校长及数学科组的同事一起讨论帮扶规划,袁老师还赠送一套教育教学书籍给罗老师,勉励她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还顺道看望了在陆河县樟河学校支教的深圳市袁虹名师工作室学员闫雨老师,给他所在的数学科组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自主开发研制的教学资源《初中数学微课程》全套书籍和光盘。科组长陈文俏老师表示一定不辜负袁老师的深情厚谊,用好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助力毕业班学生的中考一轮、二轮复习备考,力争在中考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像这样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高效、实效的帮扶送教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大家参与其中,通过集体课前研讨、改进打磨、课堂展示等多个环节,共同提高了理论水平,提升了专业素养,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当然,从送教下乡的原初构想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工作室的送教活动还有待优化和改进,这也为我工作室今后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工作室必将再接再厉,为更好实现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双赢共进,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助力工作室成员成长等方面,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六、走出去、请进来,集中研训促成长

   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已经成立由一年半的时间,秉着走出去、请进来、与名师互动交流的原则,从西北到东南,跨越整个深圳和祖国;从名家大师的高屋建瓴,到青年教师的磨炼提升,到经验型教师示范课展示,经历了不同的文化洗礼;从晨曦下的赶路,到星月下的研训,学员们收获颇多。

七、成果与成效

一年多来,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以点培线,以线带面,努力践行夯实一个点、培养一条线、发展一个面,提升一个体(教师群体),以达到头雁高飞、群雁齐飞的境界。形成了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取得了主持人与工作室成员双赢共进的效果。团队成员各有发展,名师的专业引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推力。

(一)聚焦课堂,实现高效

三年来,借助工作室这一平台,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活动,不断促进学员专业成长。主持人坚持为学员培训、上示范课,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细节,通过对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得失的理性分析和反思,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形成出色的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艺术,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工作室学员分别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研讨课、观摩课。获得教学技能奖18项:国家级4项,省级4项,市级9项,区级1项。

(二)活动导航,促进发展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与反思,就是一次超越与提升。工作室注重教研活动的主题策划和立体思维,尽心尽力打造学科的独特个性,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组织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微课设计专题培训、课题申报培训、各种课型教学设计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还先后开展了“习题课研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研讨”、“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微课开发的案例分析” 等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中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领作用,通过主题讲座、观摩示范课、体验式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艺术的指导示范,就工作室研究课题、课改热点问题、教学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同时组织开展灵活有效的系列活动:如校本教研、课例分析、教材分析、专题学习、教学反思等。组织学员积极参与现场教学比赛、专业技能比赛、教学设计、论文、课件、几何画板、课堂实录比赛等。通过开展师徒“同课异构”、“一课多磨”、听课评课、教学设计、导学案编写、微课制作等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形成学习、成长共同体,互促共赢。由钟志强、吴守江、薛文根、郑王炜等教师分别就“课例反思的撰写”、“如何备课”“微课的选题、设计与制作”等向青年教师传经授道,名师工作更具示范性、引领性。

工作室还设计了《工作室活动情况记录表》,详细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并及时撰写工作简讯。共组织各级各类活动32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真正实现了工作室成员的带动辐射作用,更有效的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享,同时进行了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与探讨,显示了名师指导的实效性,点燃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激情,实现校际间的交流互动。在这里,教师成为教育生命成长的主体,而不是简单重复的被动体。学员王罗成在活动心得中写道:“名师工作室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每一次的活动都有每一次的收获。我总是尽我所能的去体会和感悟,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在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主动加入到工作室的活动中来。

(三) 成果初显,分享收获

工作室成员除了在团队之内积极参加研讨之外,还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其他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参加工作室的中青年教师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成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室研修过程中,逐步找到了自己教学的切入点、研究的深入点,并能够进行持续的关注与研究,课堂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