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二届博览会 - 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本真语文的探寻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江苏省南京市伏荣超名师工作室  伏荣超

伏荣超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南京市名师公益大讲堂主讲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江苏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

南京市伏荣超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4名,来自于南京市建邺、鼓楼、江宁、江北新区四个区部分初中学校。

工作室致力于本真语文的理论与实践探究。阶段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理论创新奖、江苏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18年工作室申报的《初中生整书册阅读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十三五”期间,工作室继续以“培养新一代名师”为目标,以“推出教改成果、培养新一代名师、打造示范窗口、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帮扶薄弱学校教育”为主要任务,结合《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和梯级培养研究》与《初中生整书册阅读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研究》两个省级课题,开展本真语文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本真语文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真正的语文。是从“言”与“意”入手,遵循“言意共生”的语文学习规律,通过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的语文。我们倡导通过求真、求善、求新、求美的“本真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思维力、文化力,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品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本真语文的践行者。

——领衔人寄语

领衔人主张:

本真语文的内涵与实践探寻

伏荣超

自1903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特别是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的课程名称至今,关于语文本体性的探究从未停止。叶圣陶先生早年说过:“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本色。”当代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如程少堂的“语文味”、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王旭明的“真语文”、李华平的“正道语文”等,虽然他们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都是试图解释语文的本体内涵,探讨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通过学习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实践探究,现就“本真语文”的内涵与实践作以下梳理,恳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本真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真”是指事物的“本源”“本性”“本来面貌”,本真语文就是体现语文的“本源”“本位”“本性”的语文。“本真语文”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㈠本源——语文课程的要素与特点

从学科角度而言,叶圣陶说过:“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从课程特征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从构成要素来看,特级教师朱学坤界定为“语文是探究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语文可以理解为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而“言”和“意”是语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言”是指言语的形式、“意”是指言语的内容;语文的工具属性体现在‘言’上,语文的人文属性体现在‘意’上;言和意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㈡本位——语文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张志公先生认为:“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进行书面语言的训练,自然要掌握文字这个工具,要教学生读许多各式各样的文章,包括日常应用的以及哲学的、政治的、科学的,等等。要教学生读不少文学作品,一则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运用语言比较好,便于进行语言训练,再则也因为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应当懂得一点文学,而语文课之外,再没有别的课管这件事了。”此段话表明了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即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程应“以字词句篇为基础,以熏陶涵养为目的,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这既表明了语文的工具性,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即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特级教师黄厚江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认为“母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既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精辟概括,也表明了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情怀。

㈢本性——语文学习的规律与途径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汉语文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印欧语言相比有着许多特点,学习语文理应根据汉语言的特点,遵循“言意共生”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理应在实际语境中,通过不断的感知、体悟、习得、操练,培养语感,提升言语智慧,学会运用语文。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在主体间的激发、唤醒、共振中,培育情感,鉴赏美好,实现以文化人的功效。语文是一门教学课程,理应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议、思、评的学习方式,以实现这门课程的独特价值。

二、本真语文的实践探索

2012年发表的《聚龙宣言》,呼吁“让我们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马说》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本真实践。

㈠教学内容立足“真知”

本真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正确的,而不是曲解、错误的知识;应该是活的语文的,而不是僵化的、非语文的知识。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落实《马说》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1.在温故中“识体”

师:今天我们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文言短文——《马说》,大家看了这个题目,能否想起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

生:爱莲说。

师:是的。周敦颐写的。大家一起试背——《爱莲说》,周敦颐。

(师生共同背诵)

师:很好!这是我们上学期学的。《爱莲说》是作者针对北宋中期,士大夫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的现实,慨然提笔,通过对莲花的礼赞,表达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高尚情操的崇奉、庸劣世风的憎恶。“说”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师板书:议论文体),通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表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看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

生:“寓意”。

(师板书:托物寓意)

师:因此,这里的“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

一生:“谈谈”。

(师板书:谈谈、说说、议议)

师: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捕蛇者说》《师说》就属于这种文体。

了解“说”的文体特征是本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教者摒弃用多媒体呈现“文体”的传统做法,通过对学过文章的背诵,变教者的“告知”为学生的“自悟”,变单一的视觉“感知”为多维的“温故”“知新”。

2. 在纠误中“学知”

师:学习文言文,先要读准字音和句读,进而读出感情,读出意味。下面请***同学试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字音和句读。

(一生读课文后,其余学生矫正字音和停顿。)

生:“才美不外见”的“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该读xiàn,“食之而不能尽其才”的“食”,也是通假字,通“饲”,应该读sì。

师:那么“食”在什么情况下读shí,什么时候读sì呢?

生:作名词“食物”和作动词“吃”义项时读shí,作通假字和解释为“给……吃”时,应该读sì。

师:你从“食”字的词性、用法、义项上进行区分,很恰当,概括的很准确,大家要掌握这种方法。另外“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中“其”字如何解释?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个“其”解释为“难道”,表示反问;第二个“其”解释为“大概”,表示推测的意思。

师:解释的正确。那么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如何划分节奏?

生:应该在“其”字后面停顿吧,这样才能读出反问与推测的语气。

师:是的。根据意义单位划分文言句子节奏是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从句式、语法结构、词性等方面进行划分。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同语境其语气、意义亦有变化,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划分句读。在学生的自我“纠误”中,领悟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实现“鱼”“渔”兼得。

㈡教学方法力求“真教”

本真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摒弃“假教”,提倡“真教”。

《马说》作为一篇代表性的托物寓意短文,句式多变、感情丰富、寓意深刻。笔者主要采取以下途径引领学生分析句式、揣摩情感、体悟寓意。

1. 在诵读中“悟情”

师:第三自然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细节描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这么好的马就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请根据你的理解,读出“食马者”的心态。

(一生试读后,师作出如下提示。)

师:食马者手执长鞭,自以为是地对马说:“天下无马”,应该怎样读?

生:可以读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鄙视心理。

师:那好,你读试试。

(生读后,师生评议,声音还可以再高亢些。该生再读后全班齐读。)

师:读出了味道!食马者那鄙视的眼神正暴露出他自身的浅薄。哪位同学还能读出“食马者”的另种心态?

(一生以“唉”字领起,缓慢而深沉地读出叹息之情。)

(众生满意地点头、微笑)

师: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对语言的感悟力很强。一声长叹,让我们听出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面对“食马者”如此的愚钝,作者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不禁“呜呼”起来,大家一起读“呜呼”,要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生齐读,师提示要加重语气,“呼”字字音要拖长一点。)

师:本段结尾是一问一答,请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读出作者的沉痛之感、愤慨之意。

(生分别使用低沉、高亢的语气,缓慢、快速的语速朗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动“情”是缀“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发现“文字”背后隐含的语气、情感、意味。通过学生的变式诵读、多维解读,体悟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本段文字,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排比句,逐一列举了“食马者”的卑劣行径;以“执”“临”“曰”刻画“食马者”的无知嘴脸;用“其真无马邪”的诘问和“其真不知马也”的评判,有力的表达出作者的谴责、愤慨之情,表明了文章的主旨。教者引导学生用适切的朗读,控诉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感悟并传达出作者的沉痛之感、愤慨之意。

2. 在发问中“明理”

师:文章难道只是在说马吗?如何理解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形象呢?

生:不是。作者用比喻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识才者,以“食马者”比喻不会用马的人。

师:是呀!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痛惜之情。课后大家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因此,采取“发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利于学生明确文中“形象”的意义,理解文章的写法,进而掌握本文的主旨。

㈢学习主体贵在“真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学习状态真实、学习方式多样,这种学习才称得上是“真学”。为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我先让学生参照课本注释自主试译课文,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语,交流汇总;继而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结构:第一段是作者亮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第三段是点出实质——其真不知马也。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思路,试背全文。

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提升了辨析、归纳的能力,也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进一步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本真语文是由“真知”“真教”“真学”三者融合而成的。本真语文是体现中华母语特点,遵循母语教学规律的语文;是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的语文;是生活的语文、中庸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本真语文需要每一位语文人的真心付出与真诚投入!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