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一梅一世界  一诗一乾坤

作者:诸向阳 赵灵玲 发布时间: 2019-10-21 阅读:( 7957 )  

一梅一世界  一诗一乾坤 

——《卜算子·咏梅》教学录评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诸向阳/执教 赵灵玲/评析

 

5dad2d3128de5.png

一、激趣导入

师: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吧?

生:知道。老师,您叫诸向阳。

师:我叫诸向阳,姓诸,名向阳。诸,是诸葛亮的诸,知道诸葛亮吗?

生:知道。

师:我来考一考大家,我和诸葛亮是不是一个姓?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复姓“诸葛”,而您是单姓“诸”。

师:掌声,请坐。诸葛亮是复姓,复姓“诸葛”,诸老师是单姓,单姓“诸”,所以我们两个人不是一个姓。除了“诸葛”是复姓,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

生1:我还知道“上官”。

生2:我还知道“欧阳”。

生3:我还知道“司马”。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丰富,知道有这么多的复姓。姓氏是一门学问,中国古代有一本书专门讲姓氏的,叫什么书啊?

生:《百家姓》。

师:对了,叫《百家姓》。复旦大学有一位教授叫钱文忠,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讲《百家姓》。如果你们去听钱教授讲《百家姓》,我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

【点评:聊名字,聊复姓,轻轻松松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轻松、自然间向学生推荐《百家姓》及《百家讲坛》栏目,扩展了课的外延。】

二、从两张照片说起

师:我请大家看屏幕。(出示一张照片)这是谁啊?

生:诸老师。

师:这是我十年前的照片,年轻时候的照片。还好我没有老得那么快,让你们认不出来。再看一张照片,这是谁啊?

生:毛泽东。

师:知道毛泽东吗?

生:知道。

师:知道,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

生: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开国领袖。

师:是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生: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我们学过他写的《七律·长征》。

师:你能背两句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他背了两句,记不得了。要不要听诸老师来给你们背诵?

生:要。

师:《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我们一起来朗诵《七律·长征》,开始——

(生背诵《七律·长征》。)

【点评:两张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与老师情感的交流。在和谐愉悦中引出毛泽东,引出毛泽东的词与书法。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朗读、背诵、观赏。拓宽学生视野,为词的教学奠定基调。】

三、漫谈“小序”

师: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诗人,是书法家。他的诗写得好,词也写得好。课前请你们读了一首毛泽东写的词。请你来,看着屏幕读。

生:《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不错,声音响亮。可惜有一个字读错了。哪个字啊?听出来的举手?

生:应该是“风雨送春归”,她读成“风雪送春归”了。

师:为什么不写“风雪送春归”呢?这样也可以啊,风雪送春归。

生:第二句是“飞雪迎春到”。“风雪”跟“飞雪”重复了,所以第一句最好用“风雨送春归”。

师:掌声。好,给你奖励,奖励你把这首词读一遍。

(生朗读《卜算子·咏梅》。)

师:好的,请坐。一起来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

(生齐读《卜算子·咏梅》。)

师:老师PPT上的这首词跟你们课文纸上的这首词相比,有没有少了什么?谁发现了吗?

生:少了一个小序。

师:好,你把小序读一读。

生: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非常好,给他掌声。他不仅知道少了什么,还知道少的这个叫小序。来,把这个小序一起读一遍,开始——

(生齐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你们有没有读过有小序的其他词,有吗?

生: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秋》好像有小序。

师:对。把这个小序读一读——

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师:丙辰是农历的纪年,诸老师查了一下,那一年的丙辰年是1076年,今年是多少年了?

生:2015年。

师:你们知道2015年的农历纪年是什么年?

生:乙未年。

师:非常好,乙未年。给她掌声。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他们在干什么?

生:喝酒。

师:一直喝到什么时候?达旦,旦是什么时候?

生:早晨。

师:苏轼喝得怎么样?

生:大醉。

师:大醉以后就写下了这首词。而且这首词还怀念谁啊?

生:子由。

师:猜一猜,子由是谁呢?

生:苏轼的弟弟。

师:是的,你知道苏轼的弟弟叫什么名字吗?

生:苏洵。

师:不对。

生:苏辙。

师:对,叫苏辙。苏洵是谁呢?

生:苏洵是苏轼的父亲。

师:苏门三学士,老爸苏洵,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苏辙字子由,知道苏轼字什么吗?

生:东坡。

师:东坡是他的号。苏轼啊,字子瞻,瞻仰的瞻。同学们,我们把小序加进去,把这首词来读一读,以后要注意小序。《水调歌头·中秋》,读——

生:《水调歌头·中秋》,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词前小序,主要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目的、背景。发现小序,漫谈小序。句句话语中透露出诸老师的文学素养及教育理念。】

四、抓“小序”把握词的情感

师:毛泽东的这首咏梅词,也有小序,再读一读小序,开始——

生: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什么?

生:毛泽东的这首词受到陆游的影响才写成的。

师:对,陆游也有一首《咏梅》,谁来读一读陆游的《咏梅》。

生:《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师:不错,课前读得很充分啊。来,你站在这儿,有没有谁敢挑战,能把她读得坐下去,有没有?我请男同学试试看,来,请你。

生:朗读《卜算子·咏梅》。

师:好,真好!一个是第一名,一个是状元。不要骄傲,后面肯定有同学超过你们。请坐。一起来读,《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开始——

(生集体朗读《卜算子·咏梅》。)

师:从小序里还能知道什么?

生:毛泽东这首词的意思是和陆游咏梅词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后边有一句:“反其意而用之。”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他从小序里发现,毛泽东写的“咏梅”跟陆游写的“咏梅”意思相反,同意吗?

生:老师,我觉得不是意思相反,而是感情相反。

师:了不得!不是意思相反,而是什么?

生:感情。

师:情感相反,请坐。不相信,你们再读一读这两首词,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对反义词,而且是情感的反义词?

生:请大家看,“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愁”和“她在丛中笑”的“笑”。

师:找到这样两个词的举手?不错啊,这两个词确实是情感的反义词。如果说愁是悲观的话,笑是什么?

生:乐观。

师:看来,谁的词是悲观的?

生:陆游。

师:谁的词是乐观的?

生:毛泽东。

师:这就叫“反其意而用之”。同学们,我们抓住一个小序,把这两首词的情感基调把握了。小序不可小觑啊!

【点评:小序不可小觑啊。这是小结,也是学习方法的引领。朗读的挑战、反义词的查找,激起了学生的获胜心。】

五、抓“愁”解词意

师:我们先来研究陆游的词,抓住这个“愁”字来研究。请同学们默读陆游的词,想一想,陆游笔下的梅花为什么愁?

生:因为梅花受到风雨的摧残,还有百花的妒忌。

师:非常好。她找到两点呢!一点是这梅花遭到了风雨的摧残,第二点是梅花遭到了百花的妒忌,所以忧愁。还有没有补充的,这梅花为什么忧愁啊?

生:因为前边有一句提到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我从寂寞体会到这个梅花很愁。

师:孤独寂寞,开在“驿外断桥边”,也就是开在荒郊野外。还有吗?还有什么原因证明梅花忧愁的,已经找到三个原因了。

生:我还想补充一下“开无主”,这个就是说梅花无依无靠,没人理睬它。

师:对啊,这梅花是无依无靠的,无人理睬的,自开自落,又开在荒郊野外,又遭到风雨的摧残,还遭到百花的嫉妒,所以这梅花非常的忧愁。但是想一想,忧愁归忧愁,这梅花有没有自暴自弃呢?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

生:请大家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从这里看出了即使梅花被碾作尘土,它的香气还依然保留。

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梅花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打击而失去自信,继续散发着缕缕清香。

师:非常好!同学们,我们把陆游笔下的梅花的忧愁读出来。“驿外断桥边”,开始——

(生集体读“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六、抓“笑”解词意

师:我们再来研究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这梅花为什么笑?找一找,你能发现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欢笑的原因吗?

生:请大家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因为那时候花全都开了,然后它却败了。

师:败了还要笑呢?其他花开了,自己败了。为什么还要笑呢?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生:前面有一句是“只把春来报”,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让那些花开出来,然后它就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师:看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梅花有一种欣慰的感觉,这个时候的笑是什么笑?

生:欣慰的笑。

师:好!找到了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因为梅花不与其他的花争奇斗艳,只是为了将春天来临的信息告诉人们,其他花盛开的时候,它就感觉很欣慰。

师:它只是报告人们春天的来临,梅花是什么花?

生:报春花。

师:还有吗?这梅花为什么欢笑呢?

生:我从“只把春天报”,看到它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与百花争艳。

师:你总结得很好,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没有什么原因让梅花欢笑?

生:请同学们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现在的冬天已经是非常寒冷了,但是梅花却在这里默默地、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着花,她很乐观,所以我觉得她欢笑。

师:“已是悬崖百丈冰”,梅花在俏丽中开放。是的,它为自己的坚强而笑。梅花是报春花,在天寒地冻中开放,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已经凋谢了,它发出了欣慰的笑。我们怎么读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呢?跟陆游笔下的梅花一样吗?来,试试看。风雨送春归,开始——

(生集体读“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点评:一愁一笑解千意,抓住“愁”“笑”的点,解读词意、词情。】

七、探究两首词的情感

师:读到这里,这两首词的意思你们懂不懂啊?

生:懂了。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感情是悲伤的,而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感情是快乐的呢?

师:掌声!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同样是写梅花,陆游笔下的梅花为什么是悲观的?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为什么是乐观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查阅历史资料。

师:查阅历史资料,也就是要看陆游和毛泽东写这两首词时候的——

生:背景。

师:对,你们查了吗?陆游写梅花词的背景查过的举手?什么背景?

生:在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当北宋和南宋的交替时候,陆游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不被理解,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又打击他,他陷入了孤立,所以他写了这首词。

师:非常好!诸老师也查了一段资料: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又打击他,他陷入孤立,感到悲凉寂寞才作此词。知道了这个时代背景再来读陆游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哪里写的是梅花啊,这分明写的是陆游自己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梅花就是陆游自己?

生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的是他的抗金主张不被理解,皇帝不信任他,所以他孤独。

生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皇帝不信任他,他已经够悲苦了,投降派又打击他,他陷入了孤立。

师:是啊,风雨摧残梅花,百花嫉妒梅花,实际上是在写投降派打击陆游。

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出来梅花即使被碾成泥土,香气还留在人间。陆游也是这样的,陆游即使不被皇帝信任,但他还是一直主张不让祖国分裂。

师:掌声!太好了。这梅花就是陆游啊,他的主张,他的坚贞不屈,都在这最后两句里。

师:这首词既是写梅花,也是写陆游,梅花与陆游融为了一体。现在我们就是陆游,再读这首词,“驿外断桥边”开始——

(生集体读“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师:我们来看一看毛泽东创作《咏梅》的背景: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打压,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毛泽东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他写《咏梅》是用来干吗的?

生:鼓励全党同志。

师:你是怎么从这首词中看出来的?

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觉得这句话是说等到胜利的时候,共产党人就很开心。

师:胜利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共产党人就很开心,就像梅花一样在丛中笑,你说的不错,这是对全党同志的鼓励,相信胜利终归会来的。还有哪里是对全党同志的鼓励?

生:“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从这一句看出来的,中国那时候正遇到巨大的困难,但毛泽东写这首词就是鼓励共产党人要像梅花一样,不怕困难,战胜困难。

师:困难尽管很多,很大,但是我们共产党人要像梅花那样绽放。还从哪里读出了鼓励?

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意思就是暴风骤雨过后,春天即将到来,也就是困难过后,胜利就来了,朝气蓬勃的春天就来了。

师:困难是暂时的,胜利一定会到来。同学们,毛泽东用梅花勉励共产党人,克服困难,迎接胜利的春天,所以这首词啊,要把鼓励读出来。再读这首词,“风雨送春归”,开始——

(生集体读“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点评:了解创作背景,由表及里将词人与梅花融为一体。朗读,感悟,再朗读,再感悟。此时,由两者的融合达到学生与词人、梅花三者的交融。】

八、共赏《梅花三弄》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咏梅词,一首是毛泽东的,一首是陆游的。我想问同学们,这两首咏梅词,你更喜欢谁的?喜欢毛泽东的请举手。有没有更喜欢陆游的?举手给我看一看。只有一位同学更喜欢陆游。我倒要听一听,你怎么会与众不同呢?

生:陆游写这首词是表明他心迹的。他不被皇上信任,又被投降派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说明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师:你喜欢的是这种不放弃,是吧?

生: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梅花诗词没有?谁来说一说?学过什么梅花诗词?

生:我学过《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师:好,还学过其他的梅花诗词吗?

生:我学过《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师:梅花诗词特别多,诸老师给你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名字叫《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著名的古典音乐,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古典音乐啊?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不好?我请两位同学跟我合作来完成这个课程。哪位男同学愿意上来呢?好,你来,拿着话筒,哪位女同学愿意上来?最后一个女同学,拿着话筒。来,我们一起聆听音乐(播放音乐《梅花三弄》……)

师:一树梅花世称奇,万千气象费评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何止万首!有人咏其风姿,有人诵其神韵,有人赞其高格,其中的匠心各不相同,因此,咏梅诗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梅花一弄:自然之梅。“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梅花开放时节正值隆冬,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苏醒,香在百花之先,却不与百花争艳。见到梅花,诗人便有春已归来之感。

男生读:《江上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女声读:《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齐读:《早梅》,唐·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男生读:《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女生读:《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齐读:《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师:梅花二弄,友情之梅。“寒梅本无意,诗人自多情。”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范晔。王维思念故乡,却独问窗前的寒梅。在诗人笔下,清香幽雅、风韵脱俗的梅花竟成了友情和故乡的一种象征。

男生读:《赠范晔》,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女生读:《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梅花三弄:人格之美。“岁幕冰雪而不枯,众芳独落而独放。”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梅花已成为高洁、典雅、冷峭、坚贞的人格象征。不少文人爱梅竟致成癖。读他们的诗,我们已经分不清哪是梅花,哪是诗人。

男生读:《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女生读:《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男生读:《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女生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毛泽东的《咏梅》,开始——

生齐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一梅一世界,一诗一乾坤。下课。

【点评:扣人心弦的《梅花三弄》曲,此起彼伏的“梅花三弄”诵读。浑然天成,师、生、课全然陶醉在这一枝一梅一情中。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洗礼、在读中愉悦、在读中升华。】

 

评析

一、教学思路清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诸老师抓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串起全科教学。小序的“提领而顿”,一悲一喜,两种基调;宋代当代,两代词人;古时今时,两种背景。在反复的比较与诵读中学生走进去,读出来;悟进去,再读出来。诸老师抓“衣领”抓“要点”,思路清晰,百毛皆顺。这种功力,应是在反复解读这两首词中“闪耀”出来的;应是在反反复复吟诵、读记间“浮显”出来的。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情,借学生提问推进教学

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点拨,激起学生内心的好奇、好胜、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的激情,诸老师用的不是“熊熊火把”,而是循序渐进的巧妙:一个名字,两张照片,几个问句,数首诗词。多种方式的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千层浪,环环相扣,一浪高过一浪。教师心中有一个大大的“人”字,将学生装入心中,关注学生、学情,放手让学生提问。课堂里,教师颔首微笑,学生思维汹涌如潮;老师引领评议,学生与文字交流碰撞。博学睿智的诸老师,慧眼如剑,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同样是歌咏梅花,为什么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感情是悲伤的,而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感情是快乐的呢?”推进教学向更深处漫溯。放手,学生的思维舞动出美妙;收回,师者的内功呈现出博大精深。放与收,凸显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彰显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

三、建构课程,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梅花气质优雅、品行高尚,它独特的美吸引着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诸老师将梅花精神与内涵延伸拓展。从“课文”走向“课程”。教师钻研文本、细读文本、深入文本、扣击文本的力度与深度更强。学生感悟文本、吸收精髓、对话经典、提升语感的能力越积越深。一首首梅花诗词,撞击着学生的心房。梅的沁香、梅的精神、梅的韵味、梅的气质、梅的空灵、梅的坚毅……字字含金,句句入情。无需过多的话语,孩子们已与梅花交相融合,在梅的世界里尽情涵泳,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尽情遨游。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素养熏陶在这里浑然天成。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博学多才,就应该是这样的涵养如海,就应该是这样的超然物外。一梅一世界,一诗一乾坤……

正如诸老师所说,课程研发,要点就在于教师强烈的课程意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对教育朴素的情感,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热爱。正是凭着这样的执著和热情,我们才能看到这样扎实、灵动的课堂。我们才能闻到那浓郁扑鼻、黯然心动的梅香,感悟到教师、学生、诗词三位一体融入的精彩。


5dad05f51249c.pn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