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各地工作室动态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暨“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第四次跟岗研修感悟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10-09 阅读:( 6688 )  

5d9d2a551af65.png

【编者按】

       2019年9月27-28日,由湖南《高中生》杂志社主办、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湘粤两省六个名师工作室参与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区一中成功举办。这也是“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学员的第四次研修活动,全体成员参加了这次内容丰富风采的颇有收获的跟岗研修活动。    现将第二批六位老师的研修体会(2)发布如下:

7紧跟时代脉搏,让语文教学力促学生生涯规划

                                       ——参加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暨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清远市第一中学 

     钟雪英

2019年9月27-28日,由《高中生》杂志社主办、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承办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区一中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研讨任务。  

参加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的六个工作室来自湖南、广东两省,都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授牌成立的,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挂帅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他们是: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广东省特级教师胡平贵工作室、湖南省益阳市谭文淼语文名师工作室、湖南省娄底市高星云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湖南省永州市成少华语文名师工作室。旨在加强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高考研究,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等,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新课标背景下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为主题,紧扣语文教学之时代脉搏,实用性强。本次专题教学研讨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紧跟新课程与新高考步伐,既具有交流性、展示性,又具有培训价值。 

生涯规划以前在大学才开始,但是在这个时代,在新课标背景下,生涯规划必须从高中开始,而语文教学是最容易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任重道远。  

这次研修中,谭文淼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谭老师首先讲到,生涯规划教育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需要对生涯规划进行系统化的了解和学习,对当前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掌握。 帮助学生提高本学科知识与能力水平,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定位和生涯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学会融入社会。接着,谭老师谈到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谭老师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如何做。分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和阅读名人著作,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在听说训练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在语文实践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听了谭老师的观点,我感触颇深,确实,教书育人,我们不要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就是体现了育人功能。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很多鲜活的材料能为我们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就指出:"我们为学生前途计,为社会计,在中学的课程内,须有职业的预备,选择职业的指导。"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人生规划要趁早,职业发展指导要贯穿小学至大学整个教育序列;二是除了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还可以利用现有课程中的相关资源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在中学的课程内,就高中语文而言,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让高中生在选科方面有更多的自由,更多选择,这也要求我们在高中就对孩子们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前做好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以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做准备,也任重而道远。

2019年10月5日

钟雪英简介

5d9d2bb662f05.jpg

钟雪英:(1979.9- ),湖南武冈人。2003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现为清远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学员。   本人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提倡大语文观,语文即生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注重课外阅读,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渗透丰富的课外知识,颇受学生欢迎。   本人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教学成绩突出。所教学生在期中期末考试和高考高考中均取得不俗成绩。多年来常驻高三,曾任教清远市第一中学创新班语文。曾任清新一中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多年做备课组长和班主任。曾参加清远市骨干教师培训,并荣获“省级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本人基本功扎实,曾获得多项奖励:曾在在学校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学校“三动式”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综合二等奖;曾荣获“最受欢迎教师铜奖”;曾多次荣获“优秀园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多篇论文获奖,本人所写论文曾获清远市二等奖,并有论文在市级刊物《清远教研》和省级刊物《中学语文》上发表,本人指导学生获得是书信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省语文素养大赛获一等奖。

  感受诗歌五美》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导得其所”》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

8追本溯源,语文教学如何“立根”

——参加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暨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邹天顺省名师工作室 清新区第一中学

刘金练

工作室的研修活动,既是一次检阅,也是反思与提升的契机。湘粤六个工作室走到一起,同构一篇课文,共研教学思想,这样的机会是稀有的,到了9月28日,深圳名师胡立根老师的报告,更是将思想的“激荡”推向了高潮。

这些天来,关于“白描”、“真隐与假隐”、“韩宜奋放电影”乃至“张无忌学太极”等事关语文教学本质的问题或隐喻,一直牵动着我的神经,引发着无尽的思考。至今并无明确的结论,然而有了名师的点拨,其追本溯源,越发地“清晰可见”了。

一、如何走进文本

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就必须先走进去。如何走进去?读,反复地朗读和研读,直到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官场失意后回归田园生活的一首诗作,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这样的解读算不算走进文本?我认为没有,因为这是文本的表层,是可以“一望而知”的(孙绍振语),教学参考书到处都有类同的表述。既然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就要走到深处,突破“一望而知”的层面。

胡立根老师认为,高中是语文学习的“最高级阶段”——“最”字虽有商量的余地,但“高级阶段”的提醒却是切中当下语文教学的要害的。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传授“一望而知”的知识,却没有深入发掘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教学就没有“高级阶段”可言。一般来说,诗歌开篇议论是犯忌的,但为什么《归园田居》开篇的议论没有给人空乏感?描写农村场景的几句,为什么用白描?上点颜色好不好?同样是陶渊明的诗作,《饮酒》也有白描,有什么不同(拿同为白描的文本作对比)?我们知道,白描写多了也不是好事,陶渊明写的那几句,为什么我们觉得惬意而不觉繁多?这些都是具体问题,却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孙绍振老师认为,文本分析的最高层次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寻找文本中潜藏的“矛盾”,才能“向深处漫溯”。

要教会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就要遵循真实的阅读路径。“学生拿到文章,首先读的是文本,而不是作者的背景。”胡立根老师把阅读的真实路径还原了出来,“就如读诗,怎么读?读题目,读诗句,读注释……”上课的老师当然是扣着文本进入课堂的,但渐渐地就离开了文本,大谈起“人生规划”的话题来。这看似符合“生涯规划”的报告主题,但是却离了文本,就是“空中楼阁”了。是不是换成其他课文,也要挖出个“生涯规划”来?这是“先入为主”的方法,正好是和真实的学习路径“南辕北辙”的!再说,陶渊明没有生涯规划吗?(有老师列出陶潜反复做官又归隐的表格,是否即此证明?)抑或从诗中就能读出他有“生涯规划”吗?抑或是人生规划不能随情势而变化吗?我说这些,并非反对解读创新,也非反对借助文本外的背景材料,而是反对两点:一,脱离了文本只从背景材料去理解文本的做法;二,掩盖了文本特点的泛化的创新。《归园田居》的文本特点是什么?它是诗歌,是古典诗歌,是表达归隐主题的“田园诗”,所以它既有诗歌共有的形象美、音韵美的特点,这是它的文学性(胡立根老师的观点:文学无不是以形象说话的),又有陶渊明在本诗中营造的使人“自由、宁静、安适”的独特感受,这是它的文化性。有据于此,带领学生走进《归园田居》的文本,就不应该放过这些“主要的风景”。之所以说“主要”,就是我也承认必然会有其他的附带,譬如“官场文化”、“生涯规划”甚至于“养生保健”也未尝不可,但是,所有这些附带,必须在赏读完文本的“主要风景”之后,顺便附加的教学,否则,便是“失其本心”矣!

二、如何切合学生

作者的本意、读者的理解、教学的选取,和作品本身是存在距离的。胡立根老师用包含图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变化:到了教师处理的环节,和原来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原值其实相差甚远了!

但这种差别是必然的,也是需要的!一则因为教师作为读者的身份介入文本,不同教师之间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思维习惯千差万别,所以对教材的处理也就有了区别;二则因为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教学需要切合学情的问题。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标本身可以有很多设置: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理解诗的大意;3.鉴赏比喻修辞、“白描”手法;4.感受诗的形象美、音韵美;5.理解、评价“归隐”的情感与文化传统(此可定为群诗阅读);6.背诵、默写本诗;7.诗歌中的“炼字”;8、模仿、创作诗歌;9、如何读懂一首诗(专门教授方法)……

我的表述并不规范,大意如此。目标也可以有更多。但是,是不是都要落实?这要看我们的学生: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哪里?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在哪里?这是需要实事求是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基于三点考量:一是文本(教材)的特点,二是课标的精神,三是我们的学生。

文本的考量前文已有论述;胡老师的论述,根据的是课标的精神。他不断强调,高中阶段区别于小学、初中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认知和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高的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既然高中是母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那么语文教学的重心就不应该落在阅读上,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写作,是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价值体系的建构上。”

但是,我现在还要补充“学情”——这是任何科目的教学都绕不过去的要素,是教学论永恒的话题——也就是研究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动力,他们的已知,他们的未知,他们能力基础,他们的思想乃至他们的情绪……可以说,目前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撇开学情研究后的“教师自我演绎”,目的是展示自己固有的教学法,这和“教师课堂注意的中心在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教学思想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凡是学生基础好的地方,公开课往往上得十分流畅;但是一旦遇到“糟糕的学生”,教学推进举步维艰的景象就会接连不断。

在《归园田居》的公开课上,我记录下几个学生的作答情况,我认为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地方“学情”的一个依据:

1. 该生只能表达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比如“和平”、“安宁”、“热爱大自然”;

2. 该生只能问一句答一句,回答老师“是什么”的提问,不能连贯地表达“为什么”,比如答完“和平、安宁”(意境),一定要老师再问“怎么看出来的”,才进入思索状;

3. 该生词汇贫乏,往往词不达意,比如“(山村)没有很多人但也有人(居住)”、“狗吠、鸡鸣说明早上也很热闹”、“因为陶渊明孤独,只能和鸡、狗在一起”……

4. 该生的表达搭配不当,比如“我从‘羁鸟恋旧林’一句看出陶渊明对‘清静’的享受……”

5. 该生的知识记忆发生紊乱,说“否则陶渊明就不会自杀了”,后来证实,他是把屈原当陶渊明了;

6. 陶渊明“真隐”还是“假隐”?教师提示三次“从文本找依据”,但没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联系了文本……

现在,无须再列举,你一定知道我们的学生处在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阶段了:他们大多数人无法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他们表达起句子来往往前言不搭后语,他们没有主动思考与表达“为什么”的习惯,而是习惯了老师的“一问一答”,他们的知识记忆是散乱无章的,没有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关于“真隐”“假隐”的问题,学生没有一次从文本找依据,这里存在三种可能:不理解问题本身,因果、条件等思维逻辑十分薄弱,抑或是还没有理解文本。到底哪个原因,这需要研究,才能“对症下药”。

以上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与分析,只是为了表明:研究我们眼前的学生,对于我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五个工作室的学员没有研究的时间,临班仓促地上阵,面对学生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于是课堂不免陷入“困顿”的状态:一到需要学生发言环节,就出现这样或那样令教师预想不到的“答案”——这些“答案”往往是以错误的、奇怪的表达呈现出来的,让人猝不及防,于是“生成”就变得十分困难,教学预设的演进也就举步维艰。这或许正是叶澜先生(“新基础教育”主持人)反对“借班上课”的理由:师生生疏的关系会严重阻滞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边是教师希望展示他的教学法、完整的一节课,一边是学生的疙疙瘩瘩和错漏百出,在如此凸显的矛盾面前,就是再机智的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正确而迅捷地处置。就像教练预设了80公斤级的扛鼎运动,结果发现运动员扛不起,于是改为70公斤,后来又发现我们的运动员连70公斤也举不起来,再减为60公斤、50公斤吗?绝大部分教练是不愿再降低要求了!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圳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参与王世风老师的辩论活动,广州的学生能够站在讲台上流畅自如地表达思想,但是我们的学生不能;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长征,北京、江浙的(高中)学生兴许接近了陕北,湖南、江西的则在贵州遵义,而我们的学生可能还辗转在两广之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面还有更多的封锁线等着我们去突破!如何把孤立的词语连成句子,如何将散乱的知识构建成网络,如何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扭转“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这正如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其难度或可比之于“湘江战役”!

课标的要求,是按学段逐层推进的,可现实的情况是,年龄上处于高阶的学生,其知识水平与能力还停留于中阶甚至部分低阶——这个问题,已成为我多年的苦恼,我要坦白地承认,自己至今仍束手无措。

三、语文教学如何“破岩立根”

现在,我冒昧借用胡老师的名字作题,一示敬意,二来突出“寻根”的思想。

胡老师开场就提到中山纪念中学韩宜奋老师每周放电影却能让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故事,目的是引发我们对当下语文课堂效率的思考。“母语学习具有习得性、半自然性、多途径性、实践性”等特征,所以,语文的学习规律和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截然不同。语文不是“教了才会”,语文的习得绝大部分发生于课外,发生于自主的阅读、写作和与人的表达交流。“语文不是教会的”,特级教师陈琴表达了和胡老师一样的观点:语文是无法教的。

这个发人深省的议论,并不是因为其思想有多么深邃,而是因为:如此简明的道理,我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却多年地违背!我们教授课文,是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是不断地讲授学生早已熟知的所谓技能,是不断地替学生解读课文,是用三天的时间讲授一篇文章,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讲读一本文集! “某校的一个老师用了五天共五节课的时间,终于把《阿Q正传》讲完,结果发现,学生还没有读完……”这就是现状!也许部分老师作了改变,但不得不承认,几十年过去了,普遍的情况仍旧如此!

怎么办?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做些什么?课标的制定、评价的体系等事关上层的设计我们是无缘改变的。我们只能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好自己:

1. 不断地学习求进。教师的素质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苏联教育家有句话说,要使学生装满一桶水,教师本人就需要有十桶水,这个思想是至今不会过时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博学广识,没有自主阅读、思考的兴趣和习惯,如何能够教好学生呢?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员的问题。”我认为这是透彻的思想,虽然毛主席不是教育家。教员就是教师,教师素养上去了,何愁课标执行不好,何愁课文理解不好,何愁没有教学的良法!

2. 准确地借鉴名师的经验。这其实是学习求进的一种。借鉴是每个人都晓得的,但是我要特别强调“准确借鉴”,否则就会“东施效颦”、“过犹不及”。韩宜奋老师每周放电影,是胡老师讲座的“引子”,不是完整的信息。韩老师为什么要放电影?她在放电影之前做了哪些工作?她放的是什么电影?放映后又是如何操作的?这是一系列的事情,不能随意切割、孤立看待。据我上网查询方知,韩老师写有一篇《电影欣赏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文章,说明她的教学行为是有思想支撑的;又获知她推荐的几部电影:《死亡诗社》、《肖申克的救赎》、《永不妥协》、《活着》、《跳出我天地》、《楚门的世界》、《黑暗中的舞者》、《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卡特教练》等。这说明她的影片不是随意安排的,是有着特殊目的的。至于完整的思想与经验,我还不得而知。如果要施于自己的教学,就必须先做相对完整的研究。

3. 研究我们自己的学生。教育教学的复杂性还在于,教育对象即我们的学生是比教材还要复杂、艰深的又一部“课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学生是要因材施教的,教学是要因地制宜的。所以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教学法本身。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老师缺的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忽略了更重要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学生需要对应不同的教学目的,于是,相应的教学法(或教学技巧)就相伴而生了。教师如果有了思想,就不愁研究不好我们的学生,也不愁找不到正确的教学技巧。

为了准确无误地对自己的学生施教,我们甚至还要忘空“教学法”,才能更接近地“实事求是”。从这个层面上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的情节,不但是“解决复杂问题必然排斥识记策略”的隐喻,也可视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需要排斥教学技巧”的寓意。我意不是将教学法和学情对立,而是说只有从学情出发,教学法才能生根。

4. 高中的语文课堂做什么?胡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写作和思维的训练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心。这不是排斥阅读,而是把阅读交还学生,教师只做点拨的功夫。目前我们的学生思维薄弱,至于表达,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多有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为技巧的缺失,“即使是语文教师,纵使他知道很多的写作技巧,但是也有很多人写不好哪怕一篇文章,这是为什么?没有思想罢了。”胡老师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学生的问题也是如此,不是他们不了解写作技巧,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原因何在?没有阅读,缺少思考,于是价值体系就建立不起来,脑子里空如荒漠,写作和思维能力又如何能够提升呢?!

请松松我们的土壤吧,给予阳光和水源,惟其如此,萎靡的树木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是为“立根”之法。

2019年10月4日

刘金练简介

5d9d2cca5920c.jpg

刘金练:(1982年-)广东梅州丰顺人,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9年获得华南师大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教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校级“教学成绩优秀奖”,2015年获清新区“高考突出贡献奖”。

    勤于教学研究与教学论文的撰写。有多篇论文发表,如《我看高考漫画作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16年9月期,《材料作文主旨理解莫偏颇》发表于《语文建设》2017年4月期,《举例论证如何实现个性化》发表于《黄金时代》2018年1月期,《高考作文例说兼谈城乡公平》发表于《语文建设》2018年1月期。所写古体诗《赠吾师》,发表于《诗词月刊》。2018年5月,在清远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决赛中,获得高中语文组“最佳课堂教学奖”,笔试与课堂教学总分第一名。

9.困局与破局

——参加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

暨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清远市第二中学

张迎春 

很遗憾没能亲临现场,听胡立根老师的讲座。单这五个字,就足以震慑人心,它太能揭示我目前的状况。所以斗胆借用,算是鞭策自己继续前行。

胡老师谈到,人生首先必须面对生命、发展、情感三个问题,然后是人生要处理的关系,再是民族和人类文化问题,最后是语文与审美问题。天哪!那语文老师不就是站在塔尖的人,那得有多大的情怀和格局!

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无奈!至少我是!我们始终在路上,有时累了乏了,就想着停一停;有时走着走着,不免深陷困境。意志力强的人,可能会自我救赎。而我则是属于易被外界左右的人,很容易自我放逐。这段时间,什么事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无精打采,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破局而出,重新出发,对我而言尤为重要。

当看到胡老师讲座的内容时,不免被触动。仔细斟酌着,目前困扰我内心,莫过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焦虑,自己教学将走向何处,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最想提高的是教师的素养。但在现实的重压下,很多方面并没有遵循自己的内心。

就目前而言,我最想突破的是写作教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于心,是我无法破解的局,以致于由此衍生的很多事情就此搁浅。这一年来,关于写作教学,我阅读了很多书籍,聆听了很多讲座,但一到自己实践,就觉得很难。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胡老师在阐释自己的写作教学主张时,他提出了建构基于“价值建构理论”的写作核心能力体系,并有具体可行的操作体系。由此联想到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了很多语文名家的写作教学。他们能在写作教学上有自己的建树,都得益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深度学习。印象深刻的是于漪老师几十年坚持立足学生的写作学情,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教学,试问现在有几人能做到。于漪老师等名家就是胡立根老师所说的站在塔尖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被人生发展这个问题困扰住,在他们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境,但他们能有大情怀、大格局,绝不自怨自艾,会朝着目标不断前行!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会夸大教学中的困境,并为此找出各种借口,从而肤浅地、粗暴地解决教学问题。以作文教学为例,缺少研究与发现,没有深度思考,教学太过随意……长此以往,各种问题越积越多,那么困境怎能突围。特别是即将到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多,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深度学习等等,如果没能从内心触动,那么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会走得很狼狈。

因为没能听胡老师的独到讲解,我只能从最表层的意思来进行解读,其中要义还必须好好学习消化,但这些对语文教学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值得我终身学习。

2019.10.7

张迎春简介

5d9d2d5fe6b87.jpg

  张迎春(1981.1- ),湖南娄底人,200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成员。

从教15年,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求索,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品格的铸成,用智慧来点燃课堂,让语文课有深度、高度和广度。积极参加省市校的教学比赛,报送的课例《沁园春  长沙》被评为教育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获清远市2015年第23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中阶段总决赛一等奖和最佳技能测试奖;获2016年广东省第一届高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通过论文的撰写和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学的品质。撰写的论文《立足教材,对选修课诗歌教学的探究》在《广东教学》上发表;《强化主体自控,提高学生作文自主学习能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主持市课题《以主体自控方式,促进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

10.同课异构展风采,名师汇聚谈规划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

暨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学员 阳山县南阳中学

欧国明

9月27日-28日,广东省邹天顺名教师工作室在清新区一中承办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由《高中生》杂志社主办,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为主题。六个湘粤名师工作室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粤教版必修一的诗歌鉴赏课《归园田居》;我们聆听了三场专家的讲座,分别是胡平贵的《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谭文淼的《新课标背景下怎样宰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和胡立根的《高中语文教育的困局与破局》。

短短的两天研修活动,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的主要研修体会如下。

同课异构,主题鲜明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语文课堂与人生又怎不紧密相连呢?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主办方在活动主题上的选择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9月27日,我们连续听了六节“同课异构”课《归园田居》。

六位上课老师,六种教学风格,但都借“陶渊明”给学生上了一节人生规划课。如邹天顺工作室学员向春霞老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问题是:“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自己的考量,曹操选择了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学生的回答有态度有观点,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成少华工作室学员廖菁菁在理解诗歌内容到引领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时,安排了一个“发现自我”的环节,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1.以“我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或“我不愿像陶渊明一样”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人生志向;2.写一段话来概括陶渊明给你的生涯规划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在展示环节,学生在首问上的回答出人意料,有百花齐放之感;学生在人生的启示一问上的回答同样出彩,引人深思。深圳市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王世风老师的课富有悬念,由探讨 “真隐还是假隐”来引导学生品味陶渊明的人生,让学生表明对陶渊明的态度,畅谈自己的人生……在设计上,其他几节语文课同样有特色,突出了大会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高考作文上级怎么考,高考作文教师怎么教,高考作文学生怎么写,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对象。听了胡平贵老师的讲座,我为之震撼!他对高考作文研究得如此深入与透彻,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确实存在杂乱、缺乏序列化的情况。教师今天讲了记叙文写作的一个点,明天或许讲议论文写作的另一个点;这个单元学新闻,学生就写新闻稿,下一单元学议论文,教师就给学生一个写议论文的题目。当前的高中生,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中书”,极少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曼妙,极少关注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写作资源的极度匮乏,套作抄袭的现象层出不穷。面对作文教学中的这些困境,他一一提出了解决办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谭老师还给我们提出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几个特点:立德树人是根本;关注社会与人生是必须的;侧重考察辩证思维的能力;任务驱动是热点。这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突出了作文教学的重难点。

生涯规划,融入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课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谭文淼老师的讲座由四只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进而讲述生涯规划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然后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论题。他结合高中教材中的经典阅读篇目展开,形象具体,操作性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毛泽东那革命豪情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茹志娟的《百合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表达的军民和战友之情体验高尚的人性美;铁凝的《哦,香雪》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从香雪表现出的真纯、淳朴等高贵品质学会自尊与自强。教科书所选的文章来自于经典,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这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审美与鉴赏”,感受文本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谭老师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可以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我未来的职业是什么;二是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不管从事哪一些职业,常用的应用文,如请假条、启事、通知、入团入党申请书、建议书、报修单、倡议书等等,还是要掌握的。不管你的人生如何度过,总要与人、与社会接触,你或许会运用便条、书信、请柬、合同、调查报告等等。谭老师的讲座紧靠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思行”展开,贴近一线教学的实际,值得我辈去践行。

教育破局,需要章法

胡立根的专题讲座《高中语文教育的困局与破局》,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我对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思考,很好地回答了高中语文教育“路在何方”。胡老师并没有急着“入局”,而是从语文学习的特点讲起,重点讲了“高阶性、素养性、实践性、体验性”四个方面的特点,然后引出语文当前的困局在哪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智能发展困局;教学衰减困局;智能势差困局;智能逆差困局。造成这些困局的原因有哪些呢?胡老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教材编制不当是重要的因素,而应试教育更是带来“刷题”怪象,很多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更是泛泛而及,缺乏深度。最后他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为当前语文教育的破局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需要重建课程三个系统,分别是读写训练系、主题研读系统和语料诵读系统;还需要建立三个教学场,分别是情境场、心理场和交流场。

多年以来,高考呼唤改革,也一直在改革,但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向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高中语文课堂必须服从高考,一切为了高考。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师为高考而教。而专家研究的应试方法与答题技巧可谓铺天盖地,深受欢迎!而当前我们高中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怎么啦?研究的专家又有多少呢?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语文教学的回归,实实在在地抓好“听说读写思行”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无纲”的高考。 

2019年10月3日


欧国明简介

5d9d2e1816666.jpg

欧国明(1979.11- ),广东阳山人,1999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语文中学一级教师,现为阳山县南阳中学教师。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学员。

善于学习,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现担任县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工作负责,有着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现同时担任县实验班班主任、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工作,还是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八批立项课题的主持人。教育教学效果良好,曾荣获“校优秀教师”、 “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县四有教师”、“清远市首批名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获奖或发表,如德育论文《基于想象力培养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发表,德育论文《让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的家》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科论文《浅谈影响中学生作文的“金字塔”因素》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论文《引导诵读得法,感受诗歌五美》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导得其所”》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

10.六堂《归园田居》的困局与破局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

暨邹天顺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王莉  

唐王鲁复有诗云:“文字元无底,功夫转到难。”的确,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有一个困惑,那便是越教越不会教。9月底我观摩了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学研讨会的六堂同课异构课,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匠气少一些,灵气多一些;技术少一些,人文、审美、思维的点拨多一些呢?

一、我的眼里总有你们

胡立根教授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在场,让老师进场”。所谓“在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获得存在感。而“进场”就是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师生心灵、思维、智慧交流之场。如果老师雄霸课堂,学生默不作声,集体被忽略,那么这样的课多是失败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翁,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较好的变现。但老师常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焦躁的心理驱动着老师把话抢过来,他们认为“完美的答案”才是一节课的追求。尽管老师在台面上吐沫横飞,但学生并未投入,所得甚少,此种徒劳无功的局面,对老师来说,是种警醒。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做匠人,关注技术,忘却“课文”传达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高中生学这篇课文到底要得到什么。

王世风老师上的《归园田居》,虽然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但是其课程设计注重整体性,有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他的导入设置有悬念,“‘生而有涯不如guī’,到底是用哪个guī呢?等我们赏读完后就自然明白了”。这种激趣很有意思,我在脑海中将guī字罗列了一遍,每列一个guī字,我的嘴角就不由得上扬,在想学生会想到哪个guī呢?是“归”“龟”“闺”还是“规”呢?老师该如何将学生引到“人生规划”这个主题上来?接下来,王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文本技术处理上,引导同学们翻译诗歌后,列出了一段关于陶渊明自述求官和归隐的原因的文字。要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把求官原因和归隐原因分别列出来,虽然这个问题有脱离文本之嫌,未能“批文入情”,但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略,

目的很简单,让学生分门别类,作为下个问题的过渡。这点心思不得不让人赞叹王老师“费思量”。果不其然,王老师设置的主要问题是“陶渊明是‘真归隐’还是‘假归隐’”,要学生辩论,从而让学生明白陶渊明的思想、价值取向、人生选择。其间由于王老师对学情把握不足,导致辩论不很完满,但其课堂生成性、开放性非常明显,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都有智慧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课堂上显现的是学生的原生态学习,很真实、很自然。毕竟诚如何泗忠老师说的那样“不完满才是课堂”啊,我们要看的就是这种生本课堂。老师的眼里要总有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二、勿唐僧式碎碎念

向春霞老师上的《归园田居》稳扎稳打,踏实朴素。力求每个环节赏析到位,课堂把控能力强大。语言表达能力一流,声音美妙动听。课堂中读出在这种严谨扎实的教风熏陶下,学生的成绩怎不节节攀升呢?然而,整节课下来碎问题太多,无趣的问题也有。如“诗人描写田园生活,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他眼中最美的画面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是怎么样的?”第一个问题设置得太简单,意义不大。第二个问题很长,其实是在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艺术技巧?第三个问题是问田园风光的特点,也无新巧在其中。且三个问题的逻辑有待商榷,应先问有什么,其次特点,最后是怎么写才符合层层深入的逻辑。总的来说,三个问题设置考试化,作业化,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不够,缺少了“情趣”。所谓“诗言志”,诗如何言其志?何人之志?社会的?个人的?统治者的?教者如何让学生深挖文本,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深趣呢?

胡立根教授指出我们不能再在教学上“停留于形式的、技术的、技能的层面,而没有作更深层次(精神、思维等层面)的推进”了。避免在课堂上如唐僧式碎碎念。而谌艳丽老师上的《归园田居》设置的问题较有意思,她要求学生结合诗句探究“陶渊明最初来自哪里?他的人生第一次规划是做何事?为什么要选择离开?他给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规划是做什么?”,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探讨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不过,这问题虽然有点意思,但不知作为学生的他们会不会觉得很有趣?谢迪光老师提出更具体的问题“从认识自我、发现兴趣、树立目标、学会选择等四个要素看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生涯规划”,这个提问能启发学生开放性、多元化思考问题,较有意义。不过,六堂课都缺少了学生质疑这个环节,是不是我们老师考虑不周了?针对陶渊明的人生规划,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来呢?作为老师的我们想过吗?

三、修学者的渊博,禅者的淡然

胡立根教授说:“中学语文教育可谓人生母语教育的最高级阶段:由于中学语文学习是以十多年的母语学习经历为背景、以义务教育阶段多学时的语文学习为背景,它已经处于学习的最高级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导师’,是‘硕导’,是‘博导’。”更何况语文学习中隐性学习占主导地位。这便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学识渊博得要像一片海。“教学体系只有保持适当的智能势差,才能形成知识智能向学习者的有效流动,形成高效的学习。”

胡教授还说:“教师的任务或者说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激活处于死寂状态的文本中的对话因子,发展学生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更新思考问题的方式,如学习王圣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的价值系统,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是怎样的?比如在《归园田居》里,应研究陶渊明作为典型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这一系列价值系统、审美趣味、精神图式、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我们往往对王圣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关注不够,只关注了语言的层面,从而使得阅读对我们的思维提高不大,对我们的智力发展作用有限。”胡教授的话掷地有声、听者醍醐灌顶。

廖菁菁老师上的《归园田居》颇有此味,她引导学生角色代入,跟着桃渊明去发现田园之美,发现人格之真,发现自我之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整堂课语文味十足,引导学生通过《归园田居》去和陶渊明体会人生,就像廖老师说的那样,“也许将来也会经历迷惘、困顿,但没关系,去尝试生活,走向自我,倾听自己的声音,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走向哪里。”整节课就让人感觉是步入了田园,在倾听陶渊明的心声一样。廖老师上课时透者些禅者的淡然,我想跟她平时的修为无不关。“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她在说课时提到此次教学设计,受到国学大师叶嘉莹论陶渊明的启发,可见,从容的背后是用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评他人的课时是轻松的,但真到自己上公开课时,又未必能如此规避种种毛病,即便如此,我们也要躬行,敢于抛头露面, 因为每次公开课的背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蜕变,甚至是涅槃。“苦心三百首,暂请侍郎看!”

2019年10月7日星期一 晚上


王莉简介

5d9d2eea3e476.jpg

王莉,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人。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2005年6月广州大学毕业至今,在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已从教13年。

2014年参加清远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多次获清远市期末统考教学成绩优秀奖,2017年评为学校“教学能手”。2018年获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第二届教师解题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论文《短小说,多玄机》在全国刊物《考试报》上发表,论文《巧批评,善教育》获清新区教育局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11.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教学盛筵

——参加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

暨邹天顺工作室第四次研修之感悟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英德市第一中学

黄志雄

9月27日至28日,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群贤毕至,大咖云集;由湖南省《高中生》杂志社主办,为期三天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清新区一中隆重举行。我作为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近距离领略到了各路教学大神的风采,收获颇丰。一、 名师课堂异彩纷呈来自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的向春霞老师、湖南省谭文淼名师工作室的谌艳丽老师、湖南省高星云名师工作室的谢迪光老师、广东省胡平贵名级教师工作室的陈志昌老师、湖南省成少华名师工作室的廖菁菁老师、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王世风老师,分别把自己工作室的核心理念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向春霞老师的课堂从读开始,以读结束,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朗读,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从而提升自我人格。谢迪光老师以《向往的生活》为引子,从“守拙”入手,并以此为点,发散串连起整一节课,环环相扣,引人深思。陈志昌老师则是从《饮酒》导入,并且安排了学生进行辩论:你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吗?陶渊明是真隐还是假隐?同样安排了辩论环节的是王世风老师,王世风老师还跟学生一起进行了课文的朗诵,课堂氛围极为宽松舒适。廖菁菁老师善于引导,耐心地把学生带入“发现田园之美,发现人格之美,发现自我之路”的美妙课堂。谌艳丽老师让学生直面人生,规划人生,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高度,契合了本次湘粤教研的“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主题。 二、大家讲座如沐春风9月28日上午,胡平贵、谭文淼、胡立根三位特级教师分别为我们带了“高屋建瓴”的三个讲座,分别是胡平贵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谭文淼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胡立根老师的《高中语文教育的困局与破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胡立根老师,激情四射,感染力十足,把听众带入了他强大的气场中而不能自拔。讲座从“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教育的困局、现行课程的缺陷、语文课改的出路”四个方面分别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读写训练系统、主题研读系统、语料诵读系统”的课程重建建议。谭文淼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以“四只毛毛虫的故事”导入,并通过陶渊明、焦裕禄、袁隆平等人的实例,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老师要在“在听说训练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在语文实践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胡平贵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讲座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对高三作文备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针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高考当中“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求引导学生“ 思考人生和社会、强化思维能力”,最后提出了具体的作文教学的解决方法。每一次的跟岗都有每一次的感悟与提升,我将会在工作室的引领下,不断前行。

2019年10月8日

黄志雄简介

5d9d2f92bb1ef.jpg

黄志雄(1981.12- ), 广东梅州人,中共党员,2005年广州大学本科毕业,现为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语文一级教师。2009年担任英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至今,因出众的教研能力和优异的教学成果,多次荣获英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英德市年度优秀教研组长”、“英德市高考备考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热爱写作,被聘为英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中华活页文选》《南方日报》《佛山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小说、散文、诗歌共二十余篇。并在《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考试报》《作文指导报》《中学生导报》等学术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十万字。

作为语文老师,也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清远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在省、市专业书法比赛中获奖。

5d9d3071acc29.jpg

5d9d3082df3a4.png

      详细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原文链接: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暨“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第四次跟岗研修感悟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