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德胜
山西省朔州市某小学请欧阳维建做感恩教育专场报告会时,现场数千名小学生集体痛哭,被网友质疑“洗脑营销”。到底该如何看待类似事件?什么是感恩?到底需不需要感恩教育?如果需要的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西方伦理学较少用感恩,较多用感激。包尔生将感激定义为“由仁慈和善行在一个健康的灵魂中引起的情感”。感激对仁慈的促进自然而然,而感激的反面即忘恩负义,则是对仁慈的阻碍与削弱。他将忘恩负义作为感激的反面,说明他的感激与我们所说的感恩有很多相同之处。从包尔生的感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情感的性质,首先,感激来自于仁慈和善行 ;其次,感激是健康灵魂的自然情感 ;其三,如果来源是纯
正的,即是真正的仁慈和善行,接受者也是纯正的,即灵魂是健康的,感激之情一定会产生。如果感激之情没有产生,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去找原因,或者是施惠者有问题,或者是受惠者有问题。忘恩负义,说的是受惠者的灵魂不健康,即因为受惠者灵魂不健康,在该产生感激之情的时候没有产生感激之情,所以忘恩负义更容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人们会忽视施惠者一方的问题,很多要求对方感恩的行为本身并不纯正,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是沽名钓誉或者别有居心,在这种情况下,单方面苛责对方忘恩负义就不公平了。实际上,纯粹出自仁慈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得到感激而帮助别人的人,反而能够得到更多的感激。
伦理学多讲感激,但宗教则讲感恩。因为感激是平等的人之间因为仁慈和善行而引起的情感,而感恩则与此不同,感恩存在于低下的人对高贵的神的一种情感。在这种感恩结构中,情感的两端,一方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另一方则是匍匐在地的人类,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垂直结构。中国文化虽然不是宗教性的文化,但对感恩的强调与此有诸多相似之处。漫长的封建社会是等级性社会,其伦理出发点显然是优势阶层,反映等级社会中优势人群的价值需求。优势人群如何剥削弱势人群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优势人群给了弱势人群恩惠,哪怕是一丁点恩惠,弱势人群都必须感恩戴德,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也就是说,与封建文化融为一体的感恩文化,其与西方宗教文化所要求的感恩一样,都依托于一个垂直的不平等人际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的感恩,体现的是优势群体的锱铢必究甚至是吹毛求疵,而弱势人群则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因为忘恩负义的大帽子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
这种感恩伦理有时候甚至会扭曲正常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我们总是不加分析地给老师戴上“恩师”的冠冕。师生关系好坏,取决于双方,或者说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教师如果能够真正纯粹地爱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学生的感激与爱戴,这样的教师如果用“恩师”称之,也不为过。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如此,要求学生将老师都称之为“恩师”,待之以“恩师”之礼,显然是要求过高。虽然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对教师的成长也不是毫无意义,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学生之处并不少见。如果我们因为教师的作用而要求学生将所有老师都称为“恩师”的话,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为什么教师不称
学生为“恩徒”呢?同理,在一些正常的工作关系中,比如球员与教练,大家在一个团队工作,角色分工不同而已。教练如果做得好,当然会赢得球员的尊重,同样,球员如果努力、出色,也会赢得教练和队友的尊敬,没必要非去生搬硬套感恩结构。
二
作为一种自然感情,感激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仁慈与善行的促进。虽然仁慈与善行并非为了感激,但受惠者的感激使仁慈与善行得到了反馈,这对仁慈和善行必然是一种鼓励。其次,感激对受惠者也是一种净化和提升,因为受惠者得到了帮助,产生感激之情,一方面是健康灵魂的自然反应,另一方面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是自身践行仁慈与善行的动力。如果感恩从垂直等级结构中脱离出来,体现平等性,与感激融合,显然,感恩在新的时代依然是值得推崇的道德价值。
感激、感恩还有一个特性,即感恩总是与受惠、被帮助相联系。这一地位有时候会成为感激、感恩的障碍,因为我们一旦表达感激、感恩,就意味着承认在人际互动中的弱势地位,承认自己有这样那样的能力缺乏,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的感激、感恩之情只在内心,不愿意表达 ;甚至是那些被冠以忘恩负义之名的人,谁能说他们内心一定没有感恩之情呢?
既然是值得推崇的道德价值,那就需要教育。该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根据以上对感激、感恩概念的分析,感恩教育的依据不在其他地方,而在感恩情感自身。如前所论,既然感激是健康灵魂的自然情感,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培养健康的灵魂。也就是说,感恩需要教育,但不需要直接教育,感恩教育在感恩之外,即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心灵健康之人。包尔生说,“那些把孩子教育成诚实的、有能力的和正直的人的父母们,不会去抱怨孩子们的忘恩负义”。这样的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是出于真正的爱,不是出于要求感恩和回报 ;另一方面,他们所教育出来的诚实、正直的孩子也绝对不会忘恩负义。孩子的灵魂健康了,感恩根本不是问题。
如前所论,感恩的另一个障碍就是施恩者,因为施恩者的不纯粹、功利性、过分要求等对感恩之情的损害一点儿也不小于“忘恩负义”。因此,感恩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教育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如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尊重别人,不因为自己对别人有一点儿援助而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施恩者地位。真情自然会得到感恩,假意所得到的当然也是虚情。我们应该通过教育,让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都体悟到,当我们真心行善、不求回报时,反而能得到更多、更真实的感激。
感恩教育的第三个重点在于破除自卑心理。教育既要增强人的能力,也要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人,我们不是神,我们都有缺陷,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没有他人的帮助,单个的人是活不下去的。同样,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帮助别人。因此,向帮助自己的、施惠于自己的人产生并表达感激之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好羞耻、自卑的。相反,感激是使自身心灵净化、人格提升的力量,也是去帮助别人的动力。
感恩教育靠的是情感激发,但一味地煽情并不能形成真实的感恩情感。煽情一定要借助将情感的表达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人的感情的效果。一方面,这种极端化是对正常关系的扭曲,比如将父母等施惠者的艰辛、恩泽夸张到极点,将孩子在这一关系中的弱势、受益夸张到极致,好像如果孩子不马上回报父母,就猪狗不如似的。真实的父母子女关系显然不是这样的。父母之爱是付出之爱,不求回报之爱。父母之爱,正是在爱子女的过程中得到了回报,其本身就是幸福的。那种夸大父母艰辛的说辞,其实是不理解父母之爱的付出与
得到之一体性。另一方面,这种由极端举措激发的极端情感本身就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可能沉淀为一种品质。如果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从内心产生荒唐感,这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