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月下旬的某一天,学校收到一份文件,是关于申报市校长、教师、班主任工作室的文件,校长对我说:“你申报教师工作室吧!”说实话,当时对“工作室”完全没有概念,工作室是怎么样的?到底要做些什么工作?完全不知道。不过既然校长让我申报,那我就申报吧,我也不好意思不听校长的话,就抱着反正我们城区高手如云,申报了也未必批的心态,递了申报表。就这样,我一不小心就当了工作室主持人。
2014年1月,在工作室授牌仪式上,我诚惶诚恐地接过印着“林淑珍”三个字的牌匾,虽然这块牌匾不重,但我却觉得沉甸甸的,因为我对将来的路要怎么走一片茫然。
接下来,我就组建了工作室的团队,当时工作室成员除了我之外有八位成员,八位成员来自四所不同的学校。
在工作室成立大约半年之后,有一位成员因为检查发现心脏有一些小问题,担心自己工作做不来拖工作室的后腿,几次向我提出退出工作室。后来我请示教育局后,批准了她的申请。后来工作室有一些工作需要她帮忙的,她也很乐意帮忙,其实她不是怕做事,只是责任心太强,怕“工作室成员”这个名称会让她心脏有点承受不住的压力,加重病情。批准她退出工作室以后,当时其实我真的有一点点担心:其他成员会不会觉得工作多了,也提出退出工作室呢?如果还有成员退出,我的工作室如何继续运作下去呢?
后来证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的团队再也没有成员申请退出,而且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力量。
2015年5月,工作室迎来了全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室的中期检查。活动内容中工作室要准备的主要有四项:一是工作室主持人汇报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情况;二是工作室上一节汇报课;三是制作工作室展板;四是工作室开展工作情况答辩。
接到任务后,我们就开始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状况。在制作展板的时候,由于我和广告公司沟通不到位,做出来的展板比文件要求的短了30厘米。其实这30厘米是空白的,文件要求是不用印任何东西的,只是为了使展板高一些,方便观众不用低着头看展板下面的内容而已。所以广告公司误以为不用做这30厘米,结果做出来的展板比文件要求的短。当时广告公司把展板拿到工作室的时候已经是出发前一天的傍晚了。因为这30厘米对展板的内容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在Q群里也了解到有个别工作室的展板也是做少了这30厘米,而且重做既费钱又费时,所以我就没有让广告公司重做。
工作室中期检查的地点集中在离我们市区120公里左右的一个县城。出发的那天傍晚,我们就带着短了30厘米的展板,到达了那个县城的一间宾馆。吃完晚饭后,工作室一位成员黎老师说:“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展板看上去比别人的矮一截!要想办法加高展板。”于是我们工作室成员就兵分两路,一组成员负责加高展板,另一组成员继续备战第二天的汇报课。
做展板的材料是KT板,可是当时已经是8点左右了,在一个小县城,到处都不熟悉,而且很多店铺都已经关门了,去哪买呢?黎老师说:“我在这里有一个同学,我打电话叫他帮我们买。”于是黎老师打电话给她的同学,她的同学跑了好几间店,好不容易才从一家店铺里找到仅有的两块和我们原来的展板相同颜色的KT板。
拿到材料后,我们就在宾馆房间的地板上忙开了。量尺寸、切割材料、粘贴。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人氏,要把展板做得既美观又牢固,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我们边想边做,蹲在地板上弄了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看着大家狼狈的样子,我们都相视而笑。
在我们的努力下,展板终于弄好了。第二天,当展板摆在会场时,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都觉得棒极了。
承担汇报课的是我们工作室的蔡老师。在磨课过程中,工作室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蔡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教案,最终,蔡老师在评委面前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汇报课。在答辩环节,我们工作室成员面对评委的提问,配合默契,沉着应答,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综合几项汇报内容,我们工作室在中期检查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那一次的中期检查只是我们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一个小插曲,三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付出很多,收获很多。很快就要接近最终检查的日子了,从最初的一脸茫然,到今天站在这个台上,一路走来,我心中充满感动。感谢我工作室的成员陪我一路走来,她们不求回报,她们心中有的只是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此刻,我想对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说:“谢谢!谢谢有你们陪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