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仇千记 - 真实讲述“仇千记工作室”的那些事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仇千记 发布日期:2015-10-01

提纲——

一、接受交流任务

二、组合故事内容

三、改动“对话”形式

四、师徒模拟演练

五、现场 “无缝对接”

正文——

9月20—22日,“第九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暨银川市名师工作室发展展示现场会”(以下简称“现场会”)在银川举行。大会安排我的工作室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徐安德老师进行了一场“对话”活动。会后,很多我所认识的观摩老师告诉我,我们的讲述让他们流泪了。这一点让我出乎预料,以前自己的讲座中会让老师流泪,那是因为讲座内容中有悲情的学生习作或案例,这次对话内容中并没有带有悲情色彩的故事,后来想,可能是真实的故事加上真情的讲述,让大家从心底感动了。

还有一位观摩老师问我:“这是现场对话节目,你们没有稿子,看情形,就是即兴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你和你的徒弟反应真快,讲述得那么流利,一点不打结巴,语言那么干净到位,是不是提前也做了准备?”我老老实实告诉她,我们哪有那么高的水平!不要说我们几个普通的老师,就是全国名师,也不会拿这么高规格的观摩会不当回事而现场临时发挥啊!我们不仅做了准备,而且正如赵谦翔老师所说,“笨鸟先飞一直飞”地做了两个多月异常艰辛的准备……

一、接受交流任务

2015年6月19日,“现场会”的任务布置会在银川九中召开,会上,专家们提议本次大会在“银川市工作室发展展示”部分拟将原来大会常用的“经验介绍”改为“讲故事”——讲述银川市工作室发展中的“春天的故事”。该提议立即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大家预计,“讲故事”这种形式更符合观摩老师的“胃口”,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欢迎,从而提高大会的观摩质量。

按照会议布置,银川市近200个工作室都要准备“故事”,最后由组委会筛选出大会交流的“故事”。

这是一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的任务。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小学生都会驾驭的“讲故事”,但故事的内涵和立意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故事,一定要让观摩者有收获、有启示,起码要对得起那么多远道而来的观摩者的“车船费”和人家宝贵的时间。另外,作为两个工作室的主持人,我不能和一般成员一样讲一个小事件、小故事,我得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或线索,讲述一个包含若干小事件的“大故事”——一个能够涵盖两个工作室四年来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内涵式故事”。这样的定位让自己一时陷于痛苦之中,寻找这个“大故事”的角度和线索成为难点。苦思冥想几天后,终于定下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讲述角度——“走过‘缺氧地带’”!

四年前成立银川市第一个工作室的情景历历在目,同时自己有断断续续写日记和撰写教学小故事的习惯,四年中发生的很多故事包括实物都保存了不少。在这个标题下,我可以先叙述第一个工作室“悄然成立——开展活动——出现问题——逼出思路——受到鼓励——继续经营——取得成绩”的工作历程(其中“出现问题——逼出思路——受到鼓励”详写,其它略写);然后以第一个工作室探索出的主要工作思路(“整合”与“借力”)用于第二个工作室为“桥梁”引出第二个工作室的主要工作,只做简述,不做铺陈。这样既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又能囊括主要思路与做法,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写出来5000多字,正好符合当时初步计划的20分钟的讲述时间。

8月底,银川市教育局通知我,我的《走过“缺氧地带”》和我的徒弟朱莉莉的《从<彩色的非洲>到<祖父的园子>》均已入选大会现场交流材料。

9月8日,银川市教育局召开“现场会”前的协调会,我这才知道,会议形式又有“突破性改进”——我的工作室师徒将共同承担一个 “对话”节目,时间一小时。我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金牌策划”,这个策划将原本割裂的我和我的徒弟的两个交流合并在一个节目里,彼此合作,又互相照应,等于我和我的两个工作室的徒弟共同承担了一次“特殊的工作室活动”。欣喜之余,更大的是忧虑:因为时间由20分钟增加到一小时,这就意味着稿件的文字量也要由五千多字增加到一万三千字左右。

二、组合故事内容

接受任务后,我们又进入紧张的“故事重组”中。根据一万多字的文字量,故事内容必须扩展到两个工作室,第二个工作室不再以略写的方式呈现,也要有比较具体的故事情节,于是总标题就改为《走过“缺氧地带”,推行“八字思路”》。初步构思的主体框架如下:

第一篇章:走过“缺氧地带”(第一个工作室的故事)

1. 悄然成立(由孙梦春主讲)

2. 出现问题(由仇千记主讲)

3. 逼出思路(由仇千记主讲)

4. 得到鼓励(由仇千记、孙梦春合讲)

第二篇章:推行“八字思路”(第二个工作室的故事)

1.整合——在《彩色的非洲》中播种,到《祖父的园子》里收获(由朱莉莉主讲)

2.借力——令人羡慕的听课(由朱莉莉主讲)

3.合作——为古诗文抽测而出书(由仇千记、朱莉莉合讲)

4.创新——推广“蔡氏模式”(由朱莉莉主讲)

5.综合性故事——“银川昆明互动之光”(由仇千记、孙梦春合讲)

按照故事框架,我们三人分头撰写稿子。两天后,稿子合拢,却发现很多问题:

第一,由朱莉莉主讲的《在<彩色的非洲>中播种,到<祖父的园子>里收获》,是由原来的《从<彩色的非洲>到<祖父的园子>》转化而来,全文5000多字,十分详细地叙述了她承担的一次送课和一次与虞大明同台上课的经历,从备课、磨课到上课一一道来,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会让小学语文老师得到很好的启示。但我打电话告诉她:这次会议是“工作室的发展论坛会”,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众包括各个学段、各种学科的老师、专家和行政官员,不是单一的小语老师,所以要淡化学科知识,照顾大众胃口。

第二,两个徒弟在各自的故事中均占用一定篇幅写到了师傅对她们的辛苦指导和对师傅的感激之情等。我理解他们对我的那份感情,但我必须告诉他们:这是工作室的发展论坛会,是业务交流会,不是先进事迹报告会。人家观摩老师大老远到银川来,是来探讨学习名师工作室的经营策略或思路的,不是来听仇千记的徒弟夸赞师傅的!我们的故事要富含业务含量,最好不谈“奉献精神”。

第三,朱莉莉在故事讲述中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或体会有时也做了提炼和说明。我也告诉她:不要小看观摩老师的感悟能力!我们只管叙事,一般不谈结论,说不定观摩老师对某个故事的感悟比我们提炼的要更加深刻、更加多元。事实还真印证了我们的估计——20日上午“对话”结束后,在中午饭桌上,一位观摩老师告诉我:新公民学校为我授奖和我发表“假想作文”那个故事,不同身份的人听后都有不同启示——做校长的听了,会感佩于杨彦文校长的“工作总结会”的别样策划和对年轻老师的鼓励;教育行政领导听了,可能会明白“主持人也需要鼓励”,甚至对今后职称评审条件中是否加入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能够引起一些思考;另外一些学校或教育局领导听后,是否对杨校长“照片加颁奖词”的“新型证书”也感兴趣呢;一线老师听了,是否对故事中几个特岗教师合作创作“六言快板书”的行为有所感受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四,第二篇章《推行“八字思路”》中列举了5个故事,有些太多,需要精简、合并和调整。当场讨论解决,于是有了第二篇章的新的提纲——

第二篇章:推行“八字思路”(第二个工作室的故事)

1.整合与借力——“一举两得的送课”与“令人羡慕的听课”(朱莉莉主讲)

2. 合作与创新——“合作出书”与“推行模式”(仇千记主讲)

结尾:远道昆明,研讨结盟(综合两个工作室,体现多个思路,借此提出新的问题,呼应“缺氧地带”)(仇千记主讲)

这样,内容组合经历了“可讲的故事很多”到“挑着讲故事”两个阶段,原先16000多字的稿子删减为13000字左右。

三、改动“对话”形式

稿子成型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原先安排的“名师工作室的对话”是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的“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讲述故事。我们想,既然是故事,肯定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都经历过了,都熟知于心,这样在大会上进行“对话”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给人一种极不自然的感觉。如果只加一个字,变成“与名师工作室的对话”,让一个“外人”与我们师徒进行对话,引出一系列故事的讲述,就会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

9月16日,最后一次协调会上,我向芦苇所长提出了建议,芦所长和其他参会人都认为有道理。虽然北京方面的“秩序册”已经印制完毕,但大会可以临时安排一位外来的专家作为主持人与我们“对话”。

四、师徒模拟演练

9月17日,我们邀请教科所姜俐冰副所长代做主持人,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计时“模拟对话”。姜所长听完后对故事内容非常满意,只是觉得我们好像是在背诵稿子,语言还没有完成从“书面”到“口头”的转化,语速有些快,时间接近60分钟,恐怕还得删减一两千字的内容。

9月19日,稿子删减完毕并基本熟记于心。我们师徒三人进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计时“模拟对话”。这次,完全实现了脱稿讲述,语言也尽可能口语化。但时间达到了57分钟,于是忍痛割爱,第三次进行删减,去掉了其中一个小故事。

最后,针对第二天正式上台“对话”,我特意叮嘱两位徒弟:

第一,故事内容要尊重真相,但讲述语言尽可能形象生动,甚至可以偶尔幽默、诙谐一些,增强现场效果。只是要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切勿为幽默而幽默。

第二,上台后,从仪态、语言到神情,一定要真诚、谦虚和低调,千万不能以“经验介绍者”自居。

第三,会议进程有时充满变数,按照经验,时间只会“不够用”,不会“长出来”,所以要随时准备再次删减内容。

五、现场 “无缝对接”

19日下午,一切准备就绪,就差与“主持人”进行沟通了,按照芦苇所长的安排,我到宾馆拜访了大会策划人徐安德老先生,将交流的文字资料交给了徐先生。到底谁将主持我们第二天的“对话”,一时不知底细,心中有些忐忑。

20日上午10:00,我们上台了,没想到主持人就是慈祥和善的徐老先生,我的紧张就减轻了很多。徐老先生的开场介绍立即吸引了现场观众,我和我的徒弟也完全放松了。接下来的“对话”非常流畅。我们和徐老先生似乎心有灵犀,不露痕迹地删掉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我们之前的“访谈”环节因为麦克风出现故障而延误了一些时间。

“对话”结束后,我的同事们请我吃饭,盛赞徐老先生与我们的“对话”几乎天衣无缝。下午,李海燕教授评价徐老先生与我们的“对话”是“无缝对接”,我们很受鼓舞。

22日下午,大会圆满落幕。我的工作室成员们欢聚一堂,共进晚餐。大家几乎忘记了美食的香味,都在非常热烈地畅谈这次大会的收获和感想。尤其是大会“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太多的启发和教育,一位成员说:“这次‘对话’教育了我们,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首先要通过辛勤付出留下故事,同时还要做个有心人及时记下故事,然后要学会取舍故事、组合故事,最后还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出故事。”

早在工作室成立的时间,我就布置了大家平时撰写教育和教学故事的任务,准备两年后集结出书。这次“对话”,让大家看到了撰写故事的意义与作用,更加坚定了我们出书的信心和决心。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