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名班主任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万勇 - 行动,让改变发生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6-12-16

——重庆外国语学校邓斌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外国语学校邓斌班主任工作室/万  勇

一、 指导思想

班主任工作室是一种典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我们为什么存在?何以支撑?如何成长和发展?这是深入推进我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需要反思的问题。在市教科院专家的引领和学校教科处的指导下,我们扎根本校,注重实践,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坚持校本化、实践性、整体性、有效性、专业化原则,努力破解德育实践和工作室建设的难题,探索有效发展的策略机制,创新班本文化建设和工作室研修模式,力图将工作室打造为行稳致远,永续发展的学习型共同体。

二、我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实践

(一)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

1、读书分享常态化

(1)认识理念:“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她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读书是练内功,是班主任滋养德性、培育思想、修炼学识的必由之路,是工作室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2)物质保障:本学年由学校投入经费,我们建了自己的“小型图书馆”,完善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学校还为工作室成员购买了“樊登读书卡”,创新了阅读方式,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天候阅读。我们要求每两个月读完一本专著,每月例会安排读书分享环节,每期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以此,让读书成为自主研修和群学共研的必修课。

(3)机制保障:我们基本实现了由第一阶段读策略方法类的书向第二阶段读大家专著的提升的阶梯式阅读。本学年工作室通过群学共研、头脑风暴、沙龙研讨等方式分享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雅思贝尔斯、李镇西等中外名家教育思想的感悟,并籍此提升成员的阅读能力。

(4)成果呈现:从数量上来看,工作室成员一学年人均读书35本,最多的读书68本,范围涉及古今中外,文学、史学、教育、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阅读已渐成为一种习惯。从质量上来看,阅读的书籍从经验、技巧、经典书籍,不断向教育史、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转向。

(5)阶段推进+定期分享:班主任当下的工作普遍繁忙,要引领“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本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通过分阶段推进+定期分享的方式在每月的“主题读书分享会”中,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2017年1月-6月,历经半年的经典阅读,工作室成员就从不同的视角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分享了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认识。2017年9月的第一周,是李镇西的文章《今天,我们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深度阅读,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

第一,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第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第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当今教育比较功利和浮躁,我们改变不了全社会的教育生态,但可以从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做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而不是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作为班主任,尽可能理解、尊重和悦纳学生,而不是无视差异,统统“一刀切”。眼中有学生,教育才有希望。

第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做“真教育”“真科研”。问题即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才有探讨研究的价值,应该象他那样做好行动研究、草根研究。

2018年3—5月我们研读了雅思贝尔斯的教育观,并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分享与碰撞。工作室成员结合阅读感悟和自身德育实践,普遍谈及了雅思贝尔斯的全人教育和自我教育,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如:

教育要着眼于人的整体生命和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教育要唤醒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我负责,应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维度;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而非权威的上下等级,唤醒自我意识,开展对话教学,引导思辨式、批判性学习,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学习能力。

多年来,工作室很多成员都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手不释卷”,读书成为了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一次这样的深度交流都是成员们思想的一次洗礼与更新,并自觉将研讨会的收获运用于教育实践,不断加强自我修炼,提升德育魅力。

2、学习方式多元化

(1)环境陈设:传统的工作室学习多类似政治学习,照本宣科,方式单一,工作室最初也陷入了这样的窠臼。2014年,在迎接市级评审的过程中,我们对办公场地进行了精装,并将一间普通的教室变成了如咖啡馆一般高大上的存在。

(2)对内方式:工作室采用“自主研修”+“集中研修”的学习方式。每月第四周周三下午7:30—9:30为集中研修时间,研修内容为:读书分享、理论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和疑难会诊、专题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习得与集体研修相结合,每月一篇随笔,一段教育叙事,月底上传QQ群,由专人整理结集。

(3)对外方式:积极推动学校“请进来,走出去”。一年来,学校和工作室联合邀请了市内外名家丁如许、陈宇、叶德元、张万国等优秀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全员培训并对工作室建设和研究策略路径进行指导,反响强烈。名家的高端引领使工作室明确了方向,厘清了思路。学校大力支持工作室成员和青年班主任外出学习培训并组织分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班主任最近三年外出培训人数达到170多人次,2017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分期分批赴呼和浩特、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地学习,学员广泛参与家庭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高峰论坛,参与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和成果展,积极发声、主动展示,收获满满。我们以“空杯心态”求学,结合学校和自身的实际,积极反思,务本求真,让理念内化,计划落地。

(4)注重实效:学习归来,分享收获是工作室的常态。如2017年,就以《建设名师工作室,打造研修共同体——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论坛参会情况汇报》为题,向工作室成员分享了破解工作室建设和发展瓶颈的几点思路:

1.明确各自的校色定位:工作室主持人应是工作室主体+资源贡献者+成长铺路石+工作动力源,该角色应发挥人格感染、行为示范、思想引领的作用。工作室成员(核心骨干、参加教师应是有强烈发展愿望的人)应明确自己作为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学者)、磋商者、交互者、促进者的多重角色,积极建设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

2.应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理念和主张是名师的专业生长点,是名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建议名师从学科视角、教育视角和儿童视角三个不同视角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

3.让改变发生!直面现状做真教育,面对教育困境和浮躁功利的教育生态,不抱怨不等待,明确方向,用课程去改变。只要人聚在一起,心聚在一起,能量聚在一起,一起修炼,一起破解,一起发力,就没有闯不过的关,迈不过的坎。

(二)让研究成为良好习惯

1.通病:事无巨细、琐事缠身,陷入事务管理的泥潭不能自拔是班主任的常态,也是班主任工作室面临的严峻课题。可班主任工作“教而不研则浅”,研究是班主任工作室的要务之一。

2.应对:为此工作室秉承“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理念,循序渐进抓好“教育叙事——主题探究——课题研究”的成长“三部曲”。

(1)教育叙事是一种反思性的草根研究。班主任开展常态化的教育叙事,提取关键事件,反思工作体验,进而引发判断、整合等深刻的心理加工和行为调整,这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普适路径。一年来,工作室通过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对手机管理、统一校服、初中生青春期教育、亲子关系、生涯规划教育、学困生帮扶等关键事件和教育主题进行会诊会商,帮助成员养成反思自觉、研究自觉,提高班主任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2)主题探究是工作室例会的主要内容。每月一次的例会工作室成员会聚焦带典型性、普遍性的德育难点开展探究,工作室也会根据需要分配到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收集资料,开展研究,研究文本通过QQ群及时上传汇总,在下一次工作例会上再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工作室还通过沙龙研讨的方式,邀请学校生涯规划专职教师、心理教研室主任和教科室主任开展对话。一年来,工作室围绕初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和家校合作开展了深入的主题探究,物化了初步的成果。

(3)课题研究侧重于小微课题。2017年11月29日,工作室以“开辟教科研的第三条道路——‘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为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报告专家从“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如何确定小课题、小课题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小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小课题研究的条件”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明确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的小问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放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进教师、贴进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工作室要求成员人人申报课题,自主撰写课题方案,研究周期为半年至一年,立足于自身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通过研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上升到理论自觉,形成结构化可操作的模式,推动工作室成员由经验型向能人型、专家型班主任转化。

3.变化:一年来,自主课题研究进入到深入推进和深化拓展阶段。工作室成员刘晓莉、吴蓉蓉、潘庆华老师开展的《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已升级为市级课题。一人一课题,一班一世界,在课题研究中还打造了特色班级文化,成就了一批有情怀有特色的班主任,如万勇老师的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蒋德勇老师的家校合作共生教育,刘晓莉的生命成长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已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启动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心备课组”,研制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纲”,建立了初、高中九个“生涯规划试点班”,正整合学校多个部门全方位、多层次、整体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室成员的分别研究,上升到了学校的发展战略!

(三)让实践成为有效路径

遭遇问题: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实践、实用,不注重理论、反思,“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作室成员们也有这样的经历。

1. 每周要开的班会课成为班主任的负担,成为应付了事的工作。为此,工作室积极开展主题班会的观摩、交流与点评活动,指导形成 “趣、新、近、活”的班会特色,激发主题班会的活力与魅力。

所谓“趣”是指班会课上的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教于乐、趣味横生;“新”指班会课的组织形式有创意、有亮色,令人耳目一新;“近”指班会题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活”指班会体现出教育契机的适时性、参与主体的选择性和情境变换的灵动性,从而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2017年11月,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班主任主题班会竞赛中,刘晓莉、郭娟、蒋德勇等多名工作室成员获全校主题班会设计和现场比赛一等奖。工作室主持人邓斌老师进行了现场点评。目前工作室正积极关注微班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2. 当下社会浮躁,教育功利,班主任工作注重当下,学生三年毕业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是很多得过且过的班主任的真实想法和做法。为此,工作室引领大家高度关注初、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一年来,万勇、蒋德勇、郭娟、刘晓莉等多名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个性化的卓成效的探索,主要举措有:

(1)邀请生涯规划专职教师定期对班主任开展培训,增强班主任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生涯发展现状调研,指导学生填写《个人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以量表测试、绘制角色饼、寻找兴趣岛、探寻价值观、画“生命之花”(每月)、进行SWOT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质,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4)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预定书”“superstar成长计划”,生涯导师跟进、指导个性发展,定期进行评审,并以《学生生涯成长档案袋》形式记录。

(5)开发《生涯规划与学业发展手账本》,每期一册,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将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相统一、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统一。让学生在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反思、自我激励。

(6)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职业调查、职业访谈、角色体验、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并以表格、报告等形式加以记录。

(7)邀请专家学者、家委会志愿者、优秀校友与学生面对面,开展生涯辅导系列讲座,介绍专业知识,分享人生阅历,激励学生追逐梦想、追求卓越。

(8)推行学生生涯成长导师制。成长导师由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担任,每个导师带5至10名学生。成长导师负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学习、思想、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性化生涯教育,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奠基。

(9)全面规划、循序渐进推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① 高一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接纳自己,确立身份认同,树立自信。开设生涯规划课,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明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问题,指导学生探索学科兴趣倾向,制定合理的个人修习计划。

② 高二的生涯教育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对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 学科与专业发展有所了解,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业规划,明晰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充分发掘校友和家长的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五步引荐职业”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一步,介绍职业现状;第二步,了解职业所需知识和能力;第三步,探讨高中生如何达成相关知识和能力;第四步,介绍、分享与职业相关的高校专业设置状况;第五步,了解近三年高考相关大学和专业的录取状况,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确立目标,砥砺奋进。

③ 高三的生涯教育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生涯导师主要在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保送面试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提升学生生涯决策能力和行动力。

3. 创新家校合作方式,有效开展家长会

(1)遭遇问题:不敢面对家长,不会开家长会,不敢开家长会,是很多新班主任的一大“心病”,也是工作室近期关注的问题。

(2)应对措施:2018年5月,围绕有效开展半期家长会的主题,工作室进行了专题研究。

首先是头脑风暴和理论学习,主持人邓斌老师就家长会的开展原则和途径提出了建议:(1)精心准备,有的放矢。(2)立足实际聚焦一个主题,不贪多求全。(3)变告状会、批评会和演讲会为真正的沟通会、交流会、培训会。(4)多分享教育智慧和孩子的成长快乐,让家长有获得感。(5)让家长会成为家长积极参与的会,可创新家长会形式,如情境体验式、论坛分享式、活动主题式等,真正吸引家长成为最佳教育合伙人。(6)开家长会不是为完成一项任务,更应成为教育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随后,开放工作室成员的家长会课堂供观摩研讨。老师们精心准备,各显神通,家长会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潘庆华老师以“不做焦虑的家长”为题,将家长会开成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交流会。万勇老师以“共赴金色的六月”为题,将家长会开成亲子互动会和考前辅导会。环节一:亲子互动:《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提前安排,家委会研讨);环节二:家长沙龙:家有考生(家委会主持,邀请工作室主持人和招办老师现场互动);环节三:升学指导:努力,读适合自己的学校(班主任主讲);环节四:班委汇报:奋战一个月,青春不后悔!(班长、班助);环节五:考前辅导:为了我们的青春之约。

接着,就家长会的有效性话题展开研讨。万勇老师的家长会令人耳目一新,有老师点评:“难得一见的对话分享。没有一方的话权独霸,有的是多向交流和信息互通。家长下单,老师上菜,同为家长,也可奉上自已拿手的美食锦上添花。家长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能让家长真正有教育获得感。为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家长会点赞。当创新成为常态,把家长会真正开成家长唱主角的会,让家长成为我们忠实的教育合伙人,教育也许就不再是“累并痛苦”的了。”蒋德勇老师还分享了他“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校共育”的做法,那就是精心做好初中三年规划,调动家长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让家长三年写好四封信:初一:《我的初中生活》,让家长告诉孩子们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初二:《我心中的他(她)》《孩子,我想对你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促进亲子沟通交流;初三:《我的奋斗史》,让家长现身说法,激励后学,砥砺奋进。家长以不署名的方式在不同阶段完成四篇文章,汇集成重要的教育资源。

最后,将“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话题上升为小课题,分工合作,积极推进行动研究,力争物化阶段性的成果。

(四)让辐射成为责任担当

1.遭遇问题: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是工作室义不容辞的责任,立足本校本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班主任工作室的本分,但如何迈出第一步却是个问题。

2.重要契机:为迎接重庆市第八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工作室积极行动起来,成员群策群力,全程参与了对选手参赛环节和内容的打磨,我校青年班主任邱丹老师以先进的育人理念、深邃的教育思想、新颖的案例设计、良好的个人素质,完美诠释了我校的育人理念,最终脱颖而出,勇拔头筹,囊括了“班主任工作案例展示”一等奖、中学组综合一等奖。

3.由点到面:工作室立足校内,开展了对青年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全校各年级成立了德育工作坊,在年级德育领导小组例会上,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和疑难会诊成为重要环节,工作室成员来自各个年级,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为工作室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丰富的素材。

4.适时扩大:工作室还积极“走出去”。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及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来自全国两万多个名师工作室的一千六百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校班主任工作室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核心成员研究制定的“生涯规划与学业发展手账本”获得组委会高度评价,并摘获“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成果一等奖”。

5.成效凸显:三年来,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对周边省市、区县和中小学开展培训讲座50多场次,受益者多达30000多人次。对1所对口帮扶中学进行了班主任影子研训,对1所区县中学班主任开展了培训讲座,工作室还与区内某小学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工作室核心成员定期对该小学的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涉及班级管理策略、课程育德、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家校合作、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 思考与前瞻

2018—2019学年度,我校班主任工作室计划从以下方面发力:

1. 加强工作室成员梯队建设。采用“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的几何级数发展模式,在第一期成员结业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名义或联合创建有各自特色的工作室,发挥工作室成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进一步厘清各方关系,明确责权利,凝聚共识,精心遴选有共同愿景的志同道合者开展第二期班主任工作室研修。

2.启动班主任工作室资源库建设计划。着眼于工作室内部成员募集为主,带动全校各年级班主任贡献优质教育资源,内容拟包括图片、视频、课件、案例、金句、论文等方面,分门别类,资源共享。1-2年初见成效,能基本满足工作室成员研究和实践所需,3年内建成能供全校和辐射范围内的学校和班主任所需。

3. 打造工作室成员个人品牌。鼓励工作室成员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文章、开展学术交流,开发班本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个人品牌和“一班一世界”的文化亮色。

4. 成立各年级班主任工作辅导站。依托工作室成员与各年级德育领导小组深度融合,共同研修,开展各年段“真”问题研究。开展工作室大课题(市级)和年级、班级小课题研究,利用好课题研究这个抓手,逐步升级当下的课题研究水平,加强过程管理,狠抓项目落实。

5. 编著、出版工作室系列成果集。拟出版1-2部班主任工作手记、1-2部主题班会案例集锦(含点评)、1部家校共育经验文集、1部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用书、1部工作室成员成长足迹。

6. 进一步扩大工作室“朋友圈”。主动“请进来,走出去”,与市内外班主任工作室主动联系、积极互动,取长补短。与市内外兄弟学校积极交流、大胆展示,主动发声,努力发挥重外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群好班主任就是一所好学校。独行快,众行远。我们将凝聚共识、相互搀扶、不改初衷,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毅然决然的奔走在逐梦的路上。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